前日读到文清的《独立生活》,感慨颇深,今日作此文,一来遥和文清之文,二来奢望以一己之拙点,能引发他人一点思考,足亦!
——题记
读文清的《独立生活》,除了欣赏其文笔流畅与分析说理之透彻外,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样几组数字: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32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1/6;超过6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务;30%以上甚至更多的……成年人,……成了仍未‘断奶’的“啃老族”中的一员;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问题?60%的独生子女基本上没做过最基本的家务活,谁又担保再过20年这又不会成为60%甚至更多的“啃老”家庭,这种循环何时才能休止?30%的成年人,本应回报家庭回报社会,但他们却还在充当“啃老族”中的一员。中国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91美元,世界排名第94位,如果这里剔出30%的“啃老族”,那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又会是多少,另外那70%的中国人的生活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其结果可想而知。
面对这些惊人的数字,我不仅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放着自己强壮的身体、健全的双手不去努力,而理所当然的走上“啃老”的行列?
其根源,自然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家族观念。中国历史上,“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家丁兴旺”、“香火延续”等观念的支配下,大家庭、大家族观念非常深厚,甚至视四世同堂为家族繁荣兴盛的标志。而在这样的家族中,家长、族长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在这一权力的约束下生活,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唯唯喏喏,哪里还敢谈什么独立,如果稍不慎背上叛逆的罪名,那可是大不“孝”了。
这种思想延续到今天,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淡化,但在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权威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孩子的一应事项,均由大人一手包办好了,甚至从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学习交友,都由家长一厢情愿的决定了,你只有遵照执行的份,致使许多青年人面对自已的问题,也只能唯大人马首是瞻,即便是有什么独立的想法,也只能进行暗箱操作,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的发展,造成性格上的依赖性。久而久之,便凡事不操心,反正天塌下来有大人顶着,有父母撑着,自己何不乐得清闲。直至成家立业,自己负责的也只是找对象谈恋爱(在农村这都不用你操心),结婚用品有父母给你备,客人有父母招呼,房子有父母给你买,反正是两厢情愿的事,你不想“啃老”,也由不得自己了。
其关键,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都是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儿子身上,使其成为精神的传承者,这在现实中更是无声地延续着。家长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管他能不能接爱,更不管他们有没有兴趣,就忙活着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礼拜六早上是舞蹈,下午是绘画,礼拜天是电子琴,还有假期里英语、数学、文学等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每到周末,家长便背着沉沉的电子琴或是大大的画夹陪孩子去参加培训。家长劳力费神不说,那是他自愿的,可孩子怎么了,日程排得比当地领导的还满,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在他妈妈的精心培养下,已经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没上小学就能独立读童话书了,可他偷偷给我说的一句话便是,“妈妈非把我逼疯了不可”!
学校教育也不敢恭维,虽然现在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小学入中学可以免试入学,但充其量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七八岁的孩子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而那些所谓的作业便是几个字十遍八遍反来覆去的写,几份卷子无休无止的做,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配套练习、单元测评等等,不要说几岁的小孩子,就连家长也得累个半死。更可笑的是,为应付作文考试,老师不是要求学习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而是要求他们背会几篇范文,真令人哭笑不得。这种教育观念,这种教育模式,何以激发孩子们创造的激情,何以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像有个所谓的天才儿童,原因是能倒背《新华字典》,有时也真好笑,字典就是字典,只不过是学习工具而已,能倒背又如何?难道我们教给孩子的,就仅仅是把那些前人的、书本上的东西,一字不差的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吗?知识的海洋潮瀚无际,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如照猫画虎一般画不出那一股勇猛与气势的。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美国家长见到放学回来的孩子,第一句话便是,“你今天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是“你今天有什么新的创造”。而中国家长,接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便会问,“老师讲的你听懂了吗?”“今天的内容你学会了吗?”看后索然。
其症结,是中国人的过份溺爱心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友善和睦的民族,这是值得称赞的。但其极致,却是对孩子的过人溺爱。特别是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便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东就不能西,说左就不能右。
孩子小的时候,拿父母当马骑便当马骑,让父母学狗叫驴喊便得学狗叫驴喊,特别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那更是了得,既是要天上的星星,哪怕摘不到,也得搭个梯子做个架势。有时不小心摔倒了,除了给哇哇哭的他买几样零食作补偿外,还得用脚狠狠的踹几下地,口中不停地骂,“踹死你,谁让你摔疼我的宝贝”!好让他们出足了气。
一上幼儿园或是小学,学校还没放学,家长便已在校门外排成长龙,现在社会治安不好,交通事故频发,接送孩子即使无可厚非,可家长接上孩子后呢?十有八九就被孩子拉到了校门口的小买部,少则一两元,多则五六元不止,你一天不给买,就象欠帐没还一般,跟你没完没了。就是很贫困的农村,大人吃白水面,怎么也得给孩子每天给五角钱,“小孩子在上学呀,不过太亏待他了”。听了这样的话,我真不知道他们是在重视文化呢,还是觉得孩子上学是给家里立了天大的功劳。
上初中、高中就更了不起了,不但什么家务都不让做,家长忙着给他洗衣服,收拾房间不算,就是做好了饭菜,也得帮他把菜夹到碗里,就只差往嘴里喂了。也难怪有个大学生,面对一颗煮熟的鸡蛋只发愣,“这东西是圆的,又没有开口,怎么吃啊”?难怪有些大学生,拿着清洁员洗完后送来的被套两个多小时,愣是套不到被子上?难怪有些大学生为把一箱子书拿回家,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打了十几个电话……
难道美国人只要孩子一到十八岁就把他们推到社会上,让他们自谋生活,是因为不爱他们?其实爱有好多种表达方式,我们的这种过份的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其实上是一种变相的害。使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影子里,失去了自我。从小接爱父母给予的一起,所以即便是工作了,还向父母伸手要钱要房子是理所当然。从小什么事都让父母做了,所以一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便成了刚出笼子的小鸟,找不到方向,甚至到处碰壁,丧失自信。
文清说得好,“我们应该独立,决不可以依靠别人。无论在经济上、人格上、亦或是情感上。”可是谈独立又有何容易?我们想独立就能够独立得了吗?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一个人的教育是终身的,可这根底已经扎在那儿了,所有好的不好的习惯也已经变成了自然,就能想改就改得了?从小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受着,突然有一天将他们推向社会,让他们接受冷酷的社会竞争与挑战,他们便能不再依靠父母而独自作战?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争得一席之地,有了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可那些微薄的薪水又怎能满足从小便享受惯了的奢华的生活需求?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真正让自己的孩子勇敢的面对并战胜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就得从小时候的教育做起,从根本上做起,从点点滴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习惯上做起。当然“想让人格独立,需要在经济上独立。”但我更要说,要想在经济上独立,首先必须要在思想上独立。唯有思想上的独立,才能让他具备争得经济上独立的基础与条件,才能让他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困难,乘风破浪,迎难而上,战胜生活,战胜自己,最终做一个独立的人。
要真正独立,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改变我们家庭生活、教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种种弊病,需要我们将爱深藏在心底,而让自然的孩子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文清的母亲一样,在孩子蹒跚学步而跌倒时,说一声:“我的女儿能独立行走了,免不了要摔跟头的。”当孩子开始料理家务时,说一声:“我的女儿会独立生活了,以后的路还好长,希望你能跨越荆棘。”当孩子远离家门时,说一声:“以后你就要独立了,凡事三思而行。”那中国的青年,离独立就不会太远了!
-全文完-
▷ 进入兰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