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高秀敏和范伟表演的小品“卖拐”,通过当年央视“春晚”和地方电视台的广泛传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娱乐大众的金牌保留节目了。
但是,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忍俊不禁、捧腹不止的为“卖拐”叫好,但在笑声过后,不知是否作过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审视和思考?虽说是仁智各见,但笔者总感觉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什么问题:
“卖拐”中的三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真正称得上是珠联璧合,达到了引人发笑、再看不厌的剧场效果。但是,由于节目中的故事似乎过多采用了“巧合”、“误会”(如胖厨师老是听错话)和相声的“捧哏”艺术手法,使故事得以延续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便显出了虚假的嫌疑。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胖厨师不仅是十足的傻子,还是一个老爱听错话的“聋子”。不然,那戏就演不下去。故事的细节或情节出现了漏洞,整个故事就都会成为“木通理论”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至于“卖拐”为何大受欢迎?应该是得益于三位艺术家那以假乱真和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与“卖拐”故事本身没有本质的联系。
单就“卖拐”的节目情节内容来看,说白了就是两个高级骗子如何展示和发挥高超骗术骗人钱财、一个傻子加聋子受骗之后还帮着数钱的、典型的“扬恶惩善”的悲剧、闹剧、或恶作剧。当无数观众在为“卖拐”鼓掌较好的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察觉到:我们已经被骗子牵着鼻子被“忽悠”和诱导着成了为虎作伥的看客或恶人?
“卖拐”的小品故事虽然不乏社会生活的真实依据,但是,堂堂“央视”却在皇皇“春晚”上让“高级骗子”在具有重要舆论导向作用的、太大太大的特殊舞台上张牙舞爪的表演、发挥、推广骗术。并且,“骗子”们还在这个舞台上大肆扬言:“明年后年还要继续‘卖自行车’、‘卖担架’……”。这一类“忽悠大众”的节目和玩笑是不是开得大了些?如今,千奇百怪的骗术和骗子都太多——当然与“卖拐”节目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但也难逃“火上浇油”之嫌。在无比宽广、受众无数的“春晚”舞台和电视机上演的却是坏人嚣张、好人遭殃的“忽悠”节目,这是不是忘记了:舆论阵地和文学艺术要宣扬真善美、遏制假丑恶的基本职责和审美功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卖拐”还不如那些皇帝戏或古装戏。
最近,据媒体报道说本山大哥们正在为07年的“春晚”筹备忙活小品节目,我们想对艺术家们说的是:我们喜欢虽然小品,但希望本山大哥别在“春晚”上再“卖拐”了。
本文已被编辑[帘外落花]于2007-2-5 18:40:4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男人三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