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的学说往往浸透着深奥的人生哲学,从而引得无数人将此作为座右铭,因为一方面这是一种处世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几千年的经验结晶。在学哲学时,常把佛家学说定义为唯心主义,从这句诗中也可以看出,菩提本无树,就是说,首先没有物质的存在,所以又如何惹尘埃呢?
菩提真的无树吗?记得以前有一部电影,是欧美的,描述的是一个非洲丛林的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以猎物为生,彼此生活安逸,波澜不惊。但是有一天,有一个人在海滩上拣到了一个易拉罐,把它带到了部落,虽然是一个对于我们来说不值钱的物件,但在那里却是件希罕物,可以说是珍宝。围绕着这一物件,为了得到它,部落里展开了一场争斗,在一场你争我夺的,钩心斗角的争夺后,他们省悟了,最后将易拉罐重新扔入了无际的大海。部落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人是从自然界演变而来,人类的本性就是永远也不满足,这种本性演发了无穷无尽的矛盾,也同时推动者人类社会的前进,在这种前进中,满含着血腥与残酷,在矛盾中,人们会选择一种信仰,目的只是为了逃避现实。
菩提既是树,明镜就是台,这些都是物质,皆是物,你可以闭眼不见,但都是客观存在。本来无一物,只是主观的逃避。
对于现实,我们会采取多种方式,当我们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时,当我们在阳光下时,是不会去考虑菩提树是否存在的问题的;或当我们在爱河中徜徉,陶醉于其中时,何曾想过明镜?
只有当我们面临着生活的压力,面临着现实的残酷,当我们的爱被背叛,被蹂躏,在施展全身之力皆无果时,便会无奈的寻求心理的安慰。将烦恼抛之脑后,以重新焕发生活的斗志,或者,已丧失了斗志,仅寻求一种解脱。这也就是佛学这种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
这种理论在今天看来,也许有其积极的作用,那便是引导人们理智对待人生,当有冲突时,回避或退让或是好办法。
然而,人终究是人,一种贪婪,健忘的生物,当生活,现实,爱情等等因素重新回归美好时,便又会看到菩提树,看到明镜台了,便又会去惹尘埃了。
-全文完-
▷ 进入醉溪流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