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其倡导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郭沫若等,此后,一大批诗人对中国新诗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诗学观点,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他将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对中国现代豪放诗的创作起了奠基作用。冰心的《繁星》、《春水》用纯然娇弱的童心,敏感着世界和人生,她常常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诗句,来表现自由内省的沉思和顿悟,其哲学意蕴很浓;闻一多先生提出新诗创作的“三美”思想,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徐志摩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新的“三美思想”。即“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他的《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名篇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却对新格律诗“三美”主张很不赞成,他认为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诗的特点在于诗情上的神韵,诗人不能离开诗的情绪去追求形式美,只应根据情绪要求创造新的形式。他代表作《雨巷》创作出迷离恍惚,低回杳渺的氛围,谱写出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为新诗的创作拓宽了表现空间和力度。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后期创造社诗人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抒情艺术方法结合应用,直抒胸臆和暗示形象的情调的同时追求,音节自由的句式和声韵铿锵的效果交互并用,创作出了《我从café中出来》、《红灯记》等代表诗歌。杭约赫等新诗派诗人写作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生命中诸种因子的相对组成,有机的结合。”他们注重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呈现,并把生命意识当作一种生存的动力,在诗中进行表现。因此,他们的写作在现实的感受和表现上往往浸染,强化着一种生命意识,强调“超人”对世俗的抗争。郑敏的诗也很有特点,他住宅雕塑或油画的效果,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含蓄的意念。以穆旦、杜运燮、袁可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主张,在诗歌创作中强调自己的个性,“把自己视为天地之精灵,宇宙之精华。”辛笛在诗歌创作中注重生活经验向文学经验的升华,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先把生活经验沉入潜意识低层,通过酝酿发酵,潜移默化和去芜存真,浮现在意识流中,然后再以自然的景象或比喻,凸现出一个思想的意境,完成一首精辟的诗歌。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创作,其主要特点是:形式相对整齐,形体相对固定。这就是现代诗创作在解放前的探索。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台湾新诗得到了持续发展,出现了席慕容、余光中等唯美主义诗人,而中国大陆现代诗创作处于“冬眠”状态,几乎没有大的进展。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政策的宽松,思想的大解放,中国新诗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也形成了许多流派。比较著名的有:以汪国真为代表的“明朗诗”(姑且这么说),其主要特点是语言凝练,诗意明朗,注重韵律,生活哲理性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古诗和传统新诗的优点,具有三大功能,即思想文学艺术的欣赏性;消费娱乐性;使用工具性。这些功能很适合改革开发初期人们的心态,所以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创下了中国新诗发行的最高记录,至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其缺点是大部分诗作比较直白,缺乏诗意。一些诗歌只停留在表象,没有深入人的内在本质。以北岛、顾诚、舒婷等创作的朦胧诗,其特点是:注重自我表现,首先确定自我的独立存在,营造以“我”为主体的叙事方向。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的生命意志;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性和多义性性,有些“朦朦胧胧”。其缺点是由于自我的意识强烈,从而阅读起来确实有些叫人似懂非懂、云山雾罩的感觉。以昌耀、西川、牛汉、杨炼为代表的“西部诗”,其主要特点是:意象不用于装饰,意象直接呈现了西部感觉,呈现了具体独特的内在形象体验和赤luo裸的灵魂。以韩东、于坚、翟永明、欧阳江河为代表的“第三代诗”,其特点是:语言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内容的无意义化。缺点是:作品散化严重,语言不精练,思想内容缺乏,可读性不强。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的先锋诗,主张结构、崇低、审丑。本人将具体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这就是中国现代诗创作的基本流变,可以看出,现代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多少“迁客骚人”在探索它的真谛,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现代诗,应该说,现代诗已步入成熟的阶段,然而,事实告诉我们,目前现在诗仍处于迷茫的探索期,距离成熟期任重而道远。
-全文完-
▷ 进入鲁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