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理论研讨]词与音乐的再探讨萧然人外

发表于-2007年01月26日 晚上9:38评论-8条

谢子秀兄赐文!见子秀兄前文,感觉有些东西讲得绝对了些,怕不了解词史的诗友产生误解,也怕因研讨的言辞过激,挫伤其他诗友,所以撰文提出看法。回过头再看看我自己的文章,情急之下,其实也存在偏颇,也有未讲清楚的地方,有些东西也讲得绝对了些,言辞也有激烈之处。感谢子秀兄能原谅萧然之过,以平和的心态继续这个讨论。

词的发展,曾经与音乐密切结合过,但自元以后,基本走的是格律化的道路。确实,后人填词,已不再“依乐制辞”,不再依音谱,而是依律谱。子秀兄曾经说过,“到了宋后,正是由于古乐谱的渐渐失传,古乐不存,才造就了宋代“律词”的空前发展和繁荣。”其实不是这样的。据萧然手头的资料,乐谱的失传,恐怕是对词的衰落有一定的影响。

浙江大学中文系的陶然博士早在2001年就在他的论文《论元词衰落的音乐背景》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由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探讨词学史上的诸多现象时,有必要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元代词乐的衰微和曲乐的兴盛,决定了元词的非主流地位。而词与音乐的疏离趋势则进一步加速了词的衰落,这突出表现在词调的贫乏和歌法的失坠等方面。对其中原因的分析,有助于重新认识自南宋开启而至元代加剧的词衰趋势。”

据陶然先生考究,唐至北宋时代的词曲歌谱有朝廷官修的教坊谱、梨园谱、《乐府混成集》等以及民间流行的各种坊本乐谱,这些词曲谱实为词的演奏与歌唱方法的具体体现。南宋时词乐虽已渐趋衰落,然词人按曲谱填词,尚可大致无失。但至元代,随着燕乐的消亡,这些无人学习、无人传唱的歌谱也就逐渐消亡了,而词人作词也无法依乐谱填词,只能按古人词作之平仄,仿效为之,依律填词矣。这就是子秀兄所说“律词”的来源。

沈义父《乐府指迷》中也说:“古曲谱多有异同,至一腔有两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长短不等者。”沈义父是宋理宗时代的人,可见宋末元初尚能得见这种本为唱词而编写,故体式上常有增减变动的曲谱。

到了元代中期,据虞集《叶宋英自度曲谱序》云:“近世士夫号称能乐府者,皆依约旧谱,仿其平仄,缀辑成章,徒谐俚耳则可。乃若文章之高者,又皆率意为之,不可叶诸律,不顾也。”可见对于“旧谱”中歌法元人已不甚了然,作词多以字声平仄为则,至于协律与否,已不复究诘。词曲谱既无效用,自便逐渐散亡,词人之作自不可亦不必歌矣。正如吴梅《词学通论》中所云:“词之谱法,存者无多,且有词名仍旧,而歌法全非者,是以作家不多。即作亦如长短句之诗,未必如两宋之可按管弦矣。”可见乐谱的失传是在元代的中期,而两宋的词可按管弦,也就是说是可以唱的,子秀兄说的“古乐不存,才造就了宋代“律词”的空前发展和繁荣。”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古乐不存,可能直接导致至少是加速了词的衰落。

我们再来看看格律化的词谱,现存最早的格律化的词谱是明代张延的〈诗余图谱〉,出现比较完备的词谱则是到了清朝,万树修订的〈词律〉和康熙时期陈延敬、王奕清奉敕编撰的〈钦定词谱〉。

因为乐谱的失传,明清两代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根据宋人的词作,仿照律诗的平仄,整理出格律化的词谱来,并转入对词的格律的研究,但这样终究是管中窥豹,词这种文体便不复兴起。至今,我们只能从格律上来学习、仿照、研究宋人的作品,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当然,我们今天在仅有格律化词谱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再去唱词,作为一种业余的研究,也不可能去依附古乐谱。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对词的影响,不能割裂音乐与词的关系。学习古诗词,深入了解古诗词,不能仅仅满足于格律,我们不能在宋词的宝库前,只能按明清人开辟的道路来走,最终难窥其奥,望而兴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适当地了解一些古乐的知识,虽然目前古乐的资料仍十分有限,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乐资料出土,宋词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终究会向后人展示其全貌。

半坡居士就是这方面的有心人,他所介绍的古乐音调知识,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深奥了些,不被理解,也是正常的。但古乐谱的复原,真的不是空穴来风。值得欣慰和等待的是,随着敦煌古谱等一批资料的出土,越来越多的专家正在研究复原古乐谱,并已整理出一部分。半坡兄在他的作品《百字令》后跟萧然有一段对话,让萧然大喜过望。附录如下:

【萧然人外回复】:半坡兄手头可有古曲谱清唱或演唱实例?萧然收集数十首古曲,却不知如何配辞,闻刘崇德教授有百首古曲配乐cd出版,惜未曾见,甚憾。:)

【半坡居士回复】:余所言乃古乐谱(简谱)并配有东坡百字令歌词,可唱也。书言此曲节奏缓慢,想必与今乐大有不同。另书载有古琴谱《酒狂》,出自1425年,为世存最旱之乐谱,此曲余倒是听过,古朴,须用七弦古琴奏之,也即方回六州歌头中所言七弦桐也。古琴制作甚讲究,须用陈年桐木为材,古人有好事者盗墓以求琴材,此宋《梦溪笔谈》中有载。君言刘崇德事,余有友在长沙从事碟之批发,品种甚多,待余探听后告君。

【萧然人外回复】:余收集之《念奴娇》古谱,有李勉订谱及九宮大成譜两种,另有李勉订谱之《大江东去》,试听此三曲,章调、音节、节奏皆不相同,以古词合之,皆不和谐,其中道道,尚难明了。

作为古诗词爱好者,若能亲耳聆听配乐的古词,岂不是幸事一桩?若古谱在手,却因不懂古乐知识而不能填之、唱之,用它合上前人的名作,岂不是憾事一桩?呵呵,萧然还想以此来告诉更多有心的朋友,若想幸而无憾,趁早学点古乐知识!

最后,再次感谢半坡兄与子秀兄引导诸诗友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也期待更多诗友加入探讨,共同学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萧然人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苍葭山人点评:

词谱和词合乐的问题,现代人终究难以探个究竟。但是词的开始是和音乐一起产生是不可质疑的。只是后来种种的原因造就词和乐的分离,再而词乐的被人遗忘,毕竟给我们后学者带来许多的遗憾。我们在学习所谓的格律词的同时,如果有幸一见旧乐,当为一大快事也。萧然之心,料也如斯。

文章评论共[8]个
心海岸边-评论

呵呵,俺也来认真学习的。
  【萧然人外 回复】::) [2007-1-27 19:33:50]at:2007年01月26日 晚上10:35

溪云妹子-评论

说及这些也得考究一下语言音调的变迁,不然纵古乐谱复原,恐亦难唱之。
  【萧然人外 回复】:是的,词的变迁过程及原因十分复杂,确实不易说清楚,唱也只是一种良好愿望而已,我这儿有几首古乐曲,感觉蛮不错的,发给你听听?:) [2007-1-27 19:36:31]at:2007年01月27日 凌晨0:45

薄云残雪-评论

偶也来学学。
  【萧然人外 回复】:谢残雪关注!:) [2007-1-27 19:36:55]at:2007年01月27日 清晨7:36

梦入溪云-评论

词与音乐的有关系,这是一定的。对词的欣赏,首先要的就是欣赏它的格律美,而词之格律,虽然是在“词人作词也无法依乐谱填词,只能按古人词作之平仄,仿效为之”而制定出来的,但是,恰恰是这样,才说明了词与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古人之词作就是在汉字四声平仄的长期发展中,在付于歌唱、寻声按拍的过程中,审音辩字,就如同汝昌先生所言:“假使一字错填,音律有乖,那么立见“荒腔倒字”,——倒字就是唱出来那字音听来是另外的字了。比如“春红”唱出来却像是“蠢哄”、“兰音”唱出来却成了“滥饮”……。这个问题今天唱京戏、鼓书、弹词……也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后人才能看到一首首音调优美,读之如行文流水般的词作。就如萧然兄所说:“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对词的影响,不能割裂音乐与词的关系。”所以,尽管我们已不能去唱古词,但是,词并不会因为我们不能去唱,它就与音乐无关。事实上,音乐的美感已渗透在词的四声平仄之中,所以我亦认为,词与音乐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
  【萧然人外 回复】:溪云所言有理。:) [2007-1-27 19:37:24]at:2007年01月27日 上午10:13

落歌-评论

学习!!!
  【萧然人外 回复】:谢谢关注!:) [2007-1-27 19:37:36]at:2007年01月27日 上午11:23

子秀-评论

    我考虑,你我的观点可以并存,你偏重的是对古乐词的开掘,以为今用,这可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作好了功德无量,已知你与半坡兄已在作这个工作,祝望努力。我偏重于词与音乐的现实状况,主张词的自身独立性,欣赏它的文学美,和汉语音音韵美而动听的魅力。这两个问题都不小,不是我们这几篇小文可以说清楚的。好在烟雨有了论坛的平台,可满足爱好诗词的朋友们都说说观点,这会把烟雨诗词苑办的生动,办的更好。问好。at:2007年01月27日 晚上10:18

君岚-评论

无论词曲,音乐的考究是必然的,可现在的诗词,大多只注重格律,而忘却了音乐的重要性。at:2007年01月28日 早上8:28

张贤春-评论

学习了。不过我是外行看热闹,不懂平仄,更不懂音乐。at:2007年03月02日 早上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