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体诗歌创作学习历程(三)
——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比较短,以直面格律这个问题开始。
接触格律有偶然也有必然。经过雏形期的发展,逐渐发现,我的作品读起来始终没有书本上的有味道。于是我开始找原因,终于我联想到老师讲过古体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一种效果的呢?自然而然的,我遇到了格律。
虽然我在此前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等找了专讲格律的书来看时,我还是冷汗直冒。敢情以前的习作与诗词差了个十万八千里!幸好有了此前两个时期的准备和铺垫,兴趣使我敢于面对格律的问题。
从书中得知,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用韵。从认识平仄的定义和古今发音的差别,到正式接触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乃至词对于平仄的要求;从纠正了不管平仄只要韵母一样就押的错误,到认识了韵部终于分开了“冬”和“东”韵;从简单的语意上的对偶句,到用人诗中需要顾及声律的联句……我惊讶的发现我真的好耐心!
这个时期作品的特点是,除了一开始的立意外,开始关注和尝试在写作中格律的应用。虽然短暂,但是不可忽略。这个时期是一个从集句进步为基本像诗词的阶段,不能不算是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里列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几篇习作。
原稿:
“生来纸木轻,命系悬丝上,
焉得高远去,坠落却何方?”——《风筝怨》
“虽是纸木轻,志高犹不忘,
一朝得翅展,碎骨但何妨!”——《风筝咏》
修改稿:
“命系悬丝上,风摧草木肠,
焉能高远去,坠落却何方。”——《风筝怨》
“远志凭丝上,疾风笑我狂,
一朝鸿翅展,碎骨但何妨!”——《风筝咏》
再稿:
“命系悬丝上,长风狎且狂。纵能高远去,坠落在他乡。”——《风筝怨》“敢乘长风上,任人嗤我狂。但能酬远志,粉碎又何妨!”——《风筝咏》
这两首五绝习作是同时写的姊妹篇,开始兼顾立意、格律和表现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从立意上说,两首分别表达了当时失落无助的情绪和重燃希望的豪情。从格律上讲,修改前的作品也是比较典型的雏形期的集句作品,修改稿和再稿基本符合了五绝的要求。从用的表现手法来讲,这两首诗均托物言志,用了比兴手法。
“琵琶小调就茶香,柳岸青山绕水长。
一曲吴音能醉客,柔情碧水是渔乡。”——《江南风情》
这是这个时期就格律而言比较成功的一首七绝习作。基本没有出格掉律的情况。
“朝望日出东,轻沐湖风,盘游直上扣天宫。但凭金辉浑遍洒,笑看苍穹。
夜伴月行空,静立星丛,举头两望月天中。待请披得鳞甲在,飞步蟾宫。”
——《浪淘沙•记游无锡龙头渚》
这首习作写的是借登临游玩龙头渚,通过实景的描写和虚景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成于大考前期,所以最后一句大有“蟾宫折桂”的意思。
用韵按一东韵基本没有出韵。平仄上就出错了。萧然人外先生点评时指出“出”“得”二字都是入声。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老早就听过的话,江南的吴方言保留了很多古音,发音短促的基本都是入声。现在想来“出”和“得”当是相当典型的例子了。
我就是这样从对诗词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和模仿到基本对诗词有所了解一步步慢慢地走来的。这一路走来,虽然寂寞却也充满乐趣。但是到了形成期,我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彷徨和苦闷,因为我不知道下面的路该怎么走。最后我还是无奈地停笔了。如果不是以后发生的事情,我几乎认为我的学习就此为止了。
(待续)
-全文完-
▷ 进入柳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