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体诗歌创作学习历程(二)
——雏形时期
这个时期的我开始不能满足于残言断句了,我开始更接近地模仿整个诗体形式,具体地说是绝句的形式。我称自己这个时期的作品为“集句”,就是句子集合的意思。
这个阶段集句的特点是,具备了绝句的外观形式(主要指四句);开始认识到韵的问题,但是很粗浅;并开始用四句或多句进行堆砌且逐渐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这些可以在下面的例子中看出来。
课堂上老师教授诗词时可能平仄问题不会涉及太多,但是韵是必定提的,但也是粗浅的基本概念。于是我开始接受“韵”这样一个概念。之所以说粗浅,是因为那时候你如果和我说“冬”和“东”不是一个韵部的话,我肯定很惊奇。而我也就凭这点粗浅的韵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尝试。
最早的一篇集句,也是从萌芽期过渡到雏形前期,过程体现最明显的是后来几经修改后贴到原创网站的《记九八元宵京杭赏月》的最初形式:
“好夜须得明月伴,佳节更待玉琼挥。
哪家宵元落京杭,错作广寒婵娥醉。”
从结构上讲,前两句和后两句脱节。很明显我一开始脱口而出的就只有后面两句,前面两句完全是为了凑全四句给添上的。从格律上讲,平仄暂且不论,无论如何我在韵这个方面上我开始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尽管根本不对!从立意上讲,后两句的想象至今还是认为不错的。甚至我认为修改后的作品虽然对格律作了要求,但在表达意思的清楚上却远不及这首草稿的。从修辞手法来讲,前两句虽然牵强,但是努力尝试用偶句的。
慢慢地,我试着用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心志久高羽未成,鸿鹄泥淖肯长留。
一朝振翅冲宵九,笑问燕雀识我否?”——《感及而成》
这首集句是后来《风筝诗二首》的酝酿和雏形。韵上还停留在只讲韵母的水平上。但是已经能四句表达一个比较明确的意思了。此外,第一次托物言志,虽然语言直白强硬,但还颇有几分气势。
“欲求千里马,香车载玉洁,
一时春雨去,飞处纤尘绝。”——《寄樱花》
这首集句是难得的几首五言作品之一。因为五言本来就不好写,那时用五言表达完整的意思,还要有点诗意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了。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人已去,犹憔悴,依稀几梦回,
梦无处,何日归,还为身所累,
漏声尽,却不寐,花移月相随,
难留住,思乡泪、古河旧风吹。”——《无题》
这是一首有趣的这个时期的编外作。它突破了当时模仿的绝句的句式。这里作无题一是因为当时就没有题目。另一方面,这首集句乍一看有点奇怪,我还没有离开过家呢,哪里来的这般思乡愁绪?有意思的是这些完全是我虚构想象的情景罢了,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表达了我希望能离开家远行的愿望。所以无法给题。至于句子出口顺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当时读了较多的诗歌,其中不乏思乡或表达其他愁思的作品,到了这里我全给化用上,凑一起了。此外,我认为有趣还因为发现这个时候居然基本押平韵了,个别还押得不坏!
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最后一首集句是未作修改就贴上原创的
“杨柳垂水绿,桃花映风红,
西湖生细雨,轻舟泛其中。”——《记扬州瘦西湖之春》
这首集句在还没正面接触过格律的情况下,基本是这个时期的最佳作品了。这首集句已经写得比较自如和流畅了。最有收获的是前两句,这是受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影响后写出的。可能因为已经很能领会这两句语意上的奥妙,我几乎没费劲就有了这么两句。而第三句的“生”字也不是没来由的,大致来自于“海上明月共潮生”。就韵上来说也是比较像样了。
虽然这个时期不谈格律也就应该无从谈词的创作的,但我还是决定把词的雏形归在这个时期。因为这第一首类似词的集句对平仄的认识依旧肤浅。对韵的认识也还是初步,基本符合这个时期的特点。
“龙卧,虎踞,雕眄,
只望九天深涧,
眈视待发时,
正欲平地冲霄焰。
霄焰,霄焰,
壮志凌霄锋如剑!”——《如梦令•叙怀》
这首集句已经很像那么回事了。尽管内容上不过是语句的堆砌,但是第一次尝试填词实在不容易。写这首集句之前我是不认识“眄”这个字的。可是这里很显然需要填上一个字既要表达意思还要兼顾我那时候所理解的押韵,谈何容易。我记不清我是怎么找到这个字的,但至今想来还是很有趣。
可以说无论是萌芽期还是雏形期,我完全只是从立意上,具体地说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想象上入手的。
(待续)
-全文完-
▷ 进入柳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