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体诗歌创作学习历程(一)
——萌芽时期
记得在一次语文期末考试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作文题目不再是“我的妈妈”“愉快的一天”之类了。题目写了“我”与一个同学在学校发生了矛盾的一个开头,要求续写故事。后来老师讲评作文,夸奖了我的作文,我很意外。大概因为老是调皮,成绩又是平平,老师很少夸我。原来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大致续写成“我”和闹矛盾的同学找到老师,在老师的批评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和好了。这样一来我则有点别出心裁了。我想这与我那个年纪的调皮和孩子都有的一点叛逆性格有很大关系。那个时候的我如果遇到题目中的情况,会不会与那位同学斗到底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决不会找老师的!我续写的内容大致为,“我”把和同学的矛盾转移到了家里。我把我们家设置的很近,因为这样便于“我”使点小诡计。后来同学被“我”的小诡计弄病了。“我”这时“良心发现”认识到了错误,结果是“我”捧了一把最爱吃的奶糖去看望同学并和他和好。
用这样一个看似和诗词创作学习毫无关联的往事作为开篇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我最早的一点体会可能就是诗词创作要有想像力。我的作文就是完全靠想像力取胜的。诗词创作又尝不是呢?诗词的格律、章法、创作技巧、修辞手法都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唯独想像力比较特殊,可能需要自己培养的。想像力,我认为实在必须放在第一位!
我定义自己的萌芽期主要指初识诗词并开始最简单的学语似的模仿。
我的萌芽期比较长,可能有六、七年时间,但不得不特别提到14-16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一个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时期。这段时间,我正经过一个由不懂事到渐渐懂事的过程,世界观没有形成,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这个时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观点。我试着与父母交流,可是可能由于言词幼稚不能很好表达意思,父母不是很在意。时间一长,很多话心里积太多,必然需要抒发,这就自然为萌芽状态提供了主观条件。
同时,中学课本开始越来越多的介绍古体诗词。可以想见,对于正处于没有太多耐心的年纪的我来说,相比于较长的课文来说,短小精悍的诗词作品无疑对我是深有吸引力的!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起这种文体。这就为萌芽状态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写的多是些断言残句,模仿诗句七言形式(大概这个时期的水平写不出能表达一定意思的五言句),句意不很明确,基本随口的多。基本上只是体现一种朦胧的有以诗词这种形式进行表达的愿望。甚至一些句子来得莫名其妙。下面的例子破折号后面的有的注释内容与其说是诗题的雏形,还不如说是我自己都不知道猜对没有的谜底,因为那大都是我后来看了合适加上去的,我无从记起当时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才没头没脑的冒出来这么一句。
但是有意思的是,即便不能很好地表达明白的意思,更不知格律为何物,但是一些诗词使用的修辞手法却时有运用。
“毕竟是非三时春,花魂飞出只余香。” ——伤春
这句话是比较早的,我能脱口而出并能表达一定意思的断句。这句话的注释也是后来添上的。具体什么事情使我发出这样的感叹记不得了。但无论如何从这句话的后句可以看到有点诗句的意思了。
“拔地惊雷九千尺,俱教重振气山河。” ——记七月二十日暴雨
还好写得明白,不用猜的。这句也有点诗的意思,虽然至今我没弄懂后一句的“气”字用这里什么意思。由于这些句子凭口而出来得容易,写出来就放一边了,那时从来没有斟字酌句的意识。
“一声春雷乍惊动,万树新花代旧梅。” ——记改革开放20周年
这也是少数不用我现在猜意思有“谜底”的句子。这也是后来写的了。从这句话看,我好像学会比喻的修辞方法了。把“改革开放”这一行为比作“春雷”,把改革开放前后的旧、新面貌分别比作了“旧梅”、“ 新花”,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梦里吟愁诗肠断,膺中蓄志画卷湿。” ——无题
实在无奈,我猜不出我当时为了什么冒出来这么一句的,只能无题了。这种句子显然不是十七、八岁的我能脱口而出的。不管这个能不能算对偶句,至少说明我已经开始体会到诗词中对偶句的美了,并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实在又是一大进步了。
“何时倚浪舟,敢惹江南梅雨愁。” ——追求
这句话也不用猜,因为清楚明白的表达了一种离家出走的强烈愿望!难怪现在离家出走的都是和我写这个句子差不多的年龄!这个句子能随口出来,说明我已经开始接受长短不一类似词的这种形式了。令人欣喜的是,我开始不满足于把有形或有确切意思的东西比作看得见的东西了。高中的时候学到比喻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于是我开始试着把“思乡愁“这一抽象概念比作同样令人发愁的江南阴雨连月的“梅雨”了。
“问君愁如何,
千丈白发今谁属,一夜镜中染霜重。
问君志如何,
视泰山兮比鸿毛,量穹庐兮齐眉颜。” ——无题
我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来了这两句的,只好无题敷衍了。可能是考试考砸了?好像不用那么强烈吧?不管当时表达什么意思,也不管少年轻狂,单就句子而言有点像词。值得肯定的是,我肯定读过“白发三千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诗句和文章,并且开始化用别人的句子了,当时是无意的,现在想来诗词创作中化用别人诗词文章,乃至典故实在是多了。这恐怕又是一大进步了。
好像这两句之后我开始不再满足于断句了。
以上都是整个萌芽阶段比较典型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虽然有些句子随口而出语意不明,但是事实上,已经开始了缓慢的积累和学习提高。
这个时期如呀呀学语,句子没有束缚,凭兴而出,几乎没有修饰。其实很多不经意的敢情流露正是在完全自然和放松状态下真情表达,可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我想如果好好改改,以上的句子说不定可以是佳句呢。
(待续)
-全文完-
▷ 进入柳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