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支笔结下的情缘
能到一家很有名气的企业办公室工作,是我没有想到的事。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从小时候记事起,我的梦想就是能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去上学,从家里上到镇里,再从镇里到城里,再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至于上完学做什么,没想过。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还是一个“小不点”就要跟父亲母亲捆麦子挣工分,他们在前面汗流浃背割麦子,我在后面抱着麦子哭鼻子。家里实在太穷,穷的连又黑又硬的窝窝头都不能吃饱。
7岁那年,我终于背着母亲用碎布给我缝的书包上了学,别人家的孩子在课堂东张西望,我捧着看不懂的书本高兴万分,老师教的“a,o,e”、“1,2,3”我都那么新鲜。
就为那个单纯的梦想,我一直很用功。学校发的奖状领到高中的时候,那个梦终于没有做完。
重新回到那片生养自己的黄土地,除了自己家仍是一贫如洗外,小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家有了自己的土地,脑子活的还靠做生意发了家。老实巴交的父亲还苦苦挣扎在自家的几亩薄田。
在家务农的几年,我仍抱着那个残缺的梦。沉寂的黄土没能埋葬我的思想,乡村的生活虽然单调,却磨练了我的意志。多少个沉寂的夜晚,我拖着疲惫的身影灯下苦读,心中的郁闷在一行行文字中烟消云散。
几年下来,我不仅读了近百本杂乱的书,还写了数十篇寂寞的文章,给我的田间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在岁月的厉炼中奠定了自己的文字根底。
一直想飞出去的念头随着家境的改善愈来愈强烈,我在寂寞中等待机会。至于出去做什么,不知道。
1996年元旦,市报跟本市最大的一家企业联合举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征文活动,我以一篇“市场不相信眼泪”独占鳌头,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我在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就是这篇第一次让我的作品变成铅字的文章,让我这只草鸡变成了凤凰。
★我的[ch*]女作——市场不相信眼泪
“换馍喽——”
随着一声低沉而急促的吆喝,我逃命似的紧蹬三轮车拐进一个条胡同。
记得那一天我起得很早,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大街上,长长的街道上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我攒足了劲要把馒头卖完。
瞅瞅四周没有人,剧烈跳动的心才稍稍安稳了些。想想自己刚才的举动,心里不免发笑。我这是怎么了,不偷不抢做点正当生意,为什么要躲躲藏藏的?于是又把车蹬出胡同。
暗中为自己加油,鼓起勇气又喊出了声:“换馍——”
不知怎的,这一次声音更低,低得只有我一个人听得见。我呆呆的站在孤零零的大街上,眼泪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我的家在中原一个普通的小乡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父母下决心把我培养成材,希望我能走出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也为家里挣个脸面。
我从小学起学习成绩在班里就名列前茅,可贫困潦倒的家境使我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我没有埋怨父母,爹娘为我们兄妹三个已经尽了力。为了支持我上高中,几年来靠省吃俭用东挪西借维持生活。回家那年,我家除了三间破旧的平房和6000多元债务外一无所有。看到别人家的新房一座座立起来,再看看自己一家人的破衣烂衫,心里很不是滋味。身为长子,我应该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起初的两年,我苦学种田本领,一心想种好庄稼看好地。为了彻底改变家境贫穷的状况,我跟舅舅学会了蒸馍的手艺,指望靠做点买卖走上致富的路子。
第一锅白白的馒头蒸好了,尝一口,甘甜味美,全家人都欣喜万分,我更是高兴的不得了。父母说:“明早推出去卖,保准能卖完。”
当天夜里,我心情特别激动,久久不能入眠。
天已经大亮了,街上逐渐有人走动,我赶紧擦去泪水,却再也吆喝不出来。我把车子蹬到一个拐角,索性站着傻等。
“换馍喽——”一声嘹亮的喊声使我一激灵。这正是我心底的呐喊,可是喊出声的并不是我。
人们提着篮子出来,径直走到我的同行那里。“一个、两个、五个、十个……”我在这边数着。不一会儿,人家的馒头便卖完了,可我的一个没动。我感到挺委屈挺难受。想到一家人期盼的目光,我的心里发酸,脖子红到了耳朵根,猛然抬头喊了一声“换馍喽——”
我这突如其来近乎吼叫的一声却真的起了作用。一些没有买上馒头的人向我走来。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说:“小伙子,原来你也卖馒头呀,大家都不知道你在这儿干啥呢!做买卖要吆喝,光站着不成。来,我第一个换你的馒头,看看你的手艺怎么样?”
于是,我拿出秤,做了生平第一宗买卖。我意识到了吆喝的作用,也看到了吆喝的成效,所有的羞涩和胆怯在一声声的吆喝声中渐渐消失,很快我的馒头也卖完了,蹬车回家的路上,我感到非常轻松,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从那一天起,我家红红火火地做起了换馍的生意。由于我家的馒头味道好,价钱公道,从不缺斤短两,大家都抢着买,短短两年时间我家就靠卖馍还清了以前欠下的债务不说,又建了两座新瓦房,买了电视机、拖拉机和机动三轮车,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接着,我结了婚,第二年妻子生了个胖小子,弟弟也订了亲,妹妹上学也不用发愁学费了,父母刻满风霜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几年前第一次卖馍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它使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市场不相信眼泪,成功需要勇气,需要勤奋,也离不开竞争!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换来了心灵的慰籍,也改写了我的人生。文章发表不久,报社通知我到市里领奖,在领奖台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天宇公司的老总高云天。
报社的鞠总编为我颁发了获奖证书后,高总发奖品,他亲切的握住我的手,问我愿不愿意到他公司上班,他说公司办公室缺少一位好文笔的秘书,他和报社联合举办这次征文活动就是为了招募人才。我不假思索,就高兴的答应了。
回去的时候,高总专门派车把我送回了80公里外的家,还约好一个星期后他亲自到我的老家去接我。
知道我将要到市里去工作,一家人都很高兴。虽然父母可惜我家做的正红火的换馍生意,还是高兴得见人就说我要出去干大事了。
高总接我那天,正好下了那年的第一场春雨,乡村的路泥泞遍地,小车根本没法开到村里,高总和公司办的张主任是挽着裤腿踏着泥水到我家的,那个场面很感人,足足让我感动了好几年。
★干了多年,原来我的工作就是吆喝!
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我自然十分卖力,每天晚上是我的“充电”时间,同事们都去消遣了,我把自己锁在办公室读书、爬格子,一直到深夜,我养成了习惯,晚上12点前怎么也睡不着觉,朋友们都称我是“夜猫子”。没过多久,我就熟悉了公司的情况和自己工作的内容。
主任老张是高总的亲戚,年龄又大了,除了不会写文章外吃喝玩乐样样精通。那时公司的人事和后勤都归办公室管理,负责人事的老王说话和气,见了人就是一张笑脸。管后勤的刘妈是公司的老工人了,身体又不怎么好,在单位挂职等退休,两个打字员在楼上,很少到办公室来,除了几个老同志,还有一个专门伺候高总和几位副总的通讯员。
半年下来,我除了给高总写了两次开会讲话的发言稿外,每天不是替老王统计人事档案,就是帮刘妈干点杂活,最多的还是帮张主任跑跑腿、传传话,在他的授意下组织各个部门搞点活动。
在几位老同志面前,他们个个都是我的领导,就连比我小几岁的通讯员也对我吆五喝六的,不是让我去打水,就是叫我抹桌子,他们老少几个整天闲侃神聊没事干,却搞的我晕头转向。
实在憋不住了,我去找刚出差回来的高总,诚恳的对他说:“高总,您到底要我来干啥呀?如果公司缺杂工,您随便找个身强力壮的来就行了,说实在的,我现在的工作还不如回家卖我的馒头呢!”
高总听了我说的工作情况后皱了一下眉头,然后和蔼的说:“小郭,是我对你关心不够,这段时间我一直跑公司技改项目的事,没顾上你的事。咱们公司马上就要扩大生产规模,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有你施展才华的时候。”
他想了想,又到里间打了个电话,然后笑容满面的从里间出来对我说:“我给报社的鞠总编说好了,明天你就到报社去专业学习写新闻,一年后你就派上大用场了!”
我从高总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本领,以后用自己的行动报答高总对我的知遇之恩。
跟张主任告假的时候,他一脸的不高兴,说办公室不能没有我,否则工作没法开展。他让我放回我拿的东西,气呼呼的去找高总,还是高总执意坚持,他才放话让我走了。
在报社的一年,我不但充实了新闻写作理论,经常跟记者部的老大哥们下去采访也丰富了实践经验。那一年,公司大型技术改造破土动工,我还没少写项目进展情况方面的稿子。
一年下来,由于自己勤奋,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光市报我就发表新闻80多篇,其中,宣传高总的人物通讯就写了5篇,《我和伯乐老总的故事》在晚报占了大半个版面,《实干企业家高云天》在市报头版显要位置,还获得了“企业家风采”征文特等奖。那一年,我被市委宣传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成为全市新闻战线一颗耀眼的新星。高总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奖我有出息,说他没有看错人。
我离开报社的时候,鞠总编征求我的意见,想让我留到报社工作,我想到高总对自己的栽培,婉言谢绝了。之后市委宣传部、市电视台的领导也先后提出要把我调过去,我都没答应。
公司技术改造项目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工程进度方面的信息成了关注的焦点,我不失时机的抓住每个阶段的重点给予报道,高总成为全市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并在全国同行业内崭露头角,从我进公司后高总在位的6年时间,有关他本人的稿件我就发表了上百篇,其中两篇还被中央新闻社发了通稿,十几家有名气的报刊转载,高总由市劳模到省劳模,调到市政府任市长助理时还多亏了那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牌子咧!
为了鼓励我的干劲,我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主抓公司的宣传工作。虽然手下没有一个兵,具体工作还是我一个人干,可我的老主任仍是满脸的不高兴,经常因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我面前大动干戈,老王和刘妈也跟着瞎掺和,还拉着一张长辈的面孔对我谆谆教导:“你还年轻,什么事不要做的太招眼,人家会说三道四的。”可转过脸就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毛头小子不懂事。明摆着,高总平时对我的夸奖和提拔让他们不舒服。
后来,张主任因为背着高总私自跟人家签了一份广告合同,自己从中得了几万元的好处费,被平时对他蛮有意见却又奈何不得的赵副总抓住了把柄,正好公司工会主[xi]退了休,高总就把他调出了办公室补那个缺去了。并成立了人事部,老王高高兴兴上任了,我从副主任升为主任,老王对我也换了面孔。刘妈终于熬到了退休,办公室实现了年轻化。
和几同龄人打交道,心情很是舒畅。虽然我是他们的“头”,可我却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几个人工作起来很默契。
公司的规模在短短的几年内比我来的时候大了好几倍,高总对我的工作感到很满意,还在2000年的时候支持我创办公司报,加大对企业的宣传。我在公司成立了通讯组,开办了通讯员培训班,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给热心写作的青年职工讲课。
报纸办的很不错,通讯员队伍一年多发展了30多人,其中还有几个特别出色的,不时在报刊发表公司的文章,公司通讯组还被市报社评为“先进报道集体”。
高总频频出现在报端,几个副总却默默无闻,他们有意无意的提醒我,自己工作多么辛苦,对公司贡献多么大,暗示我也要宣传宣传。当他们的名字也在一篇篇“豆腐块”出现的时候,那张笑脸比春天的花还灿烂。
确实,我成了领导面前的“红人”,高总调走后赵副总成了一把手,对我更是礼遇有加,我升任董事会秘书兼任办公室主任,却一直没有丢下手中的笔。当然,赵总也很快名声在外,各级的荣誉纷纷飞来。而我,也因为发稿数量大,精品多,每年都要领上十几本鲜红的证书,同时,在工资之外还多了点“辛苦费”。
又过了两年,公司改制重组,赵总也调到县区当副县长去了。新上任的张总把我提为总经理助理,办公室归我管理,又新提拔了漂亮的林兰当副主任,主持办公室工作。
林副主任虽然对文字工作不在行,可人长的好看,嘴巴又甜,很得张总喜欢。我名誉上是总经理助理,实际上公司的文字材料仍然是我分内的工作,更何况张总还要靠我提高他的知名度,对我当然非常器重。
搞了多年文字工作,给我的感觉是一直在为领导吆喝,就象在老家换馍时的吆喝。只不过吆喝换馍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把馒头卖出去,而现在的吆喝虽然不用出声,却起到了比扯着嗓子叫喊更有力的效果。(待续)
-全文完-
▷ 进入飞雨纷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