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已远,早已泊岸于多难的北宋年代。
洞庭已暗,早已遗忘在国人的视线之中。
再提洞庭,无疑是混淆视听。
再谈洞庭,必定是滑稽取宠。
其实我未到过洞庭,浩然诗中的“气蒸云梦泽”只是在我的梦境似曾相识。一直想寻个机去探访古人心中的圣湖,无奈于时间的紧迫,空间的隔绝,更有甚者,洞庭已不再有昔日的浩荡烟波。洞庭的四岸,有历史的沉积,更有泥沙的掩埋。从前的茫茫无际到如今的一望即尽,现实的拥挤使得洞庭也开始瘦身。偌大的世界,洞庭只若星空之一尘埃,难道她的碧水清波污染了大众的视线,所以惨遭掩埋;抑或是洞庭的前世声名太过凸显而使周围的族人自惭形愧,因此被迫出手。洞庭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一角,没有人愿意再去观望,至于大叹“忧天下之忧”的豪言更只能引来耻笑。世界变了,变的开始疯狂,变得耳目狰狞,变得贪得无厌,变得不明事理。
当仲淹登楼南俯,洞庭之水若滔滔江河,汹涌奔流,于是执笔兴赋。只见文字飞扬,豪情跃于纸上,文人无不惊叹。“先忧后乐”,道出了多少有志者的心声。然而,如今却成了遥远的绝响。历史的长河也正是在这里断流,历史的群山也正是在这里陷落。有时候,曾想象若历史能如电影一样容许剪辑,中国的模样一定是另一种景象。二百年的凌辱,只因遗失了一个“志”字,而成为一段悲伤的回忆。其实历史的无情不仅仅在于此。与良心捉迷藏,可能再也找不回了。当目睹先辈的遗风随波漂远,我们只能等待下一个轮回。
曾慨叹:杜工部病逝孤舟。夜深人静,只有冷月秋霜,薄衾难御深寒,老人只有静静的离去。在温情被世俗抹煞的年代,强者往往壮志难酬。我望着冰冷的躯体,想象着曾经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景。杜甫一定没有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悲剧竟延续到自己身上。历史无情的将他抛弃,只有洞庭默默的接纳,无疑洞庭成了一代文豪生命的终结所在。同样无疑洞庭也集结着中华的文脉,连接着岳麓,越过吴地,顺着江水,进行着文化的传承。
……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诉说着历史的片段,我们开始噤口了,软弱了,叹息了,退缩了。噤口的是曾经的辉煌却成了这般黯淡,软弱的是历史巨人面前我们察觉到人性的丑陋,叹息的是歌舞升平的年代官场依然阴风袭袭,退缩的是我们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并不奢求范仲淹们在中国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只求少一些黑暗,多一些阳光;我们并不要求有人高呼“安得千万广厦,拯黎明于水火”,只愿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温暖。
在洞庭的一角,我们遗失的人性光辉仍存留着,还未归于消亡,只愿举着一炳微烛轻轻的将它拾回;在洞庭的湖面,我们引以为傲的华夏文化还漂流着,还未归于流逝,只愿驾着一只小船,静静的将它捞起。洞庭只是一湖,却不只是一湖。它存在只因承积了无言的人性光辉,承载着太多的中华文化。作为文化与精神的集结所在,洞庭不应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掩埋,更不应在人们大肆的围湖运动中而消亡。只求停下继续掩土,放下手中的农具,默默的看看洞庭为何流泪。
曾经的温暖与光辉
流逝的沧桑岁月
都漂于这静静的湖面
往昔的模样
被肆意的雕琢
临湖的渔人
默默的为之感伤
我问为何流泪
只因梦犹在
再见,洞庭湖。
-全文完-
▷ 进入飘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