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之大,自然美景如此之多,各人对美景的观念和感受不一。有的人游遍大江南北,阅尽五湖四海,但在心灵中也不曾留下些什么。更多的人经过游历,都能说出自己印象和感触最深的境界来。我游历也不少,我对那些印象和感触最深的境界,单凭语言和文字是不能完全准确描述的。那美妙的形态,只有自己意会,无法言传他人。在此,将我印象和感触最深的境界,权且称为“清凉境界”。
我所谓的“清凉境界”,并非特指某个景点的景致,也许是我过去游历名山大川的典型印象,也许是我某次梦境里的印象,现在我也不清楚了。但是,那个“清凉境界”的要素是柔光、清风、疏林和净石,而且这些要素必须是同时存在的。在此,我将这个“清凉境界”的印象和感受大略地描述如下:
好象是在干燥的秋天,天气晴和,布满薄云的天空散射着柔和的阳光,远处的山野里,晴烟笼罩,弥漫着苍茫的色调;那是开阔的丘陵地带,高山在远远的地方,可望而不可即。周围分散着几座瘦小的并不险峻的石山,山上生长着矮小苍老的树木,还生长着纠缠曲折的老藤。树和藤的躯杆是黑褐色的,它们的叶子小而厚实,并不茂密,苍黄老态。四野空空,静悄悄的,无风声之扰动,无鸟兽之喧嚣,无人影之散乱。我一人独处,悠然而望远山,孤立而沉思漫漫,一种莫名的忧伤便油然而生,是忧国忧民?还是忧自家自身?好象都不是,于是心灵进入了一种“清凉境界”。
置身此境,我心绪茫茫、幽怀如海。我遥思以往,我品味人生,想象万古千秋之故事,推测人间世外之感情,此时我好象觉得世界是清凉的,万事皆有忧伤的一面,万物皆有慈悲的内涵。
在那开阔的丘陵地带,到处可见小块的平地、低矮的石崮。石崮上生长着稀疏的灌木林。那是清秋时节,灌木林下,杂草已经枯焦,灌木林的树杆,于是清晰可数。灌木林的根儿插在石缝里,钻进石洞中,放眼平视过去,有通透空灵之感;灌木林下,落叶本来不多,又几经清风吹去,石块暴露出来,地面显得干净利索,无尘染之迹象,无污垢之附着,目触之处,大有洁净之心得。此时此刻,我复杂的心境并随之简洁,我庸俗的心灵也得到净化。
那些小块的平地里,没有人为耕作的痕迹,没的牧畜践踏的脚印,真是一方净土。净土上生长着绸密纤柔的茅草,微风徐徐远来,它们成片的朝着统一的方向,次第点头鞠躬,啊!好一派和平礼义的氛围。我想,如果人世能象此地之安静,人心能象木石之纯朴,那么世界将是多么的和谐与无忧啊!
在那宁静的旷野里,草木的叶儿干干净净,在柔和的秋日照耀下,发出闪亮的光泽,清风摇动,金光游离。在那里,时有灵禽的私语,每见蛱蝶的飘忽。在那里,山溪细水,带着轻声笑语,欢快远行;林下清风,收集花叶香气,自在周游。在那里,真个是,秋风无影,落叶有声,万物静观皆自得,一人独处起禅心。
人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放弃狂热,忘记妄想;就会进入清凉的境界,进入冷静的思考;就会观自心、省本己、检点自身,经抿心自问而发现人性善良的本质,以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净化的环境,而我的这环境就是上述的所谓的“清凉境界”。每当追忆这个境界时,我如痴如醉。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在现实中,要再次进入这个境界,自知已是不太容易了。
-全文完-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