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克罗德•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在网上找到这首曲子,便听了起来。
对有着“二十世纪音乐之父”之称的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克罗德•德彪西,虽然有一知半解的了解,也知道文学家罗曼•罗兰对克罗德•德彪西的称赞:伟大的梦境画家!却是第一次听他的这首《月光》,从来没有领略过这首曲子那如梦幻般闪烁光与色彩。听着这首美妙的曲子,舒缓的韵律,象连绵的山水,让人心潮汹涌澎湃。一支美妙的曲子,为萧条的寒冬带来了一份心的暖意。
白雪皑皑的隆冬,大雪过后的枝条,已经披上厚厚的雪衣,垂首随风而荡,在摇晃中暗怨雪衣给自己带来的身体的笨重。这样的季节,总喜欢在夜幕降临后,去寻找天上那轮散发着清辉的月儿。期盼着温柔的月色,把长寒冷宵的凄冷与单调点缀。在这长寒的寂夜里,去体会一下月在古人笔下的诗情画意,去领略月从作曲家指尖流泻出来的优美音韵。
夜幕降临后的夜晚,淡淡的月光,象一个按摩师,让人忘记了那些疲惫,更象一个心理医生,让人的心灵得到安宁。交辉的月光,穿透静夜、照临人间的时候,便是挥洒故事精髓的时候。这时,我仿佛听到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的商女闻笛起舞欢歌;也能听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浔阳江边的移船相邀;亦能听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看透生死,只求千里与共的情怀……
对月伤怀,临风撒泪,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们所为。如今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寒夜的月光下,聆听着让人心潮汹涌澎湃的《月光》曲,才感觉到柔和的月光早已不再属于喧嚣的城市。高楼林立的城里,终不见天日,月光找不到栖身的夹缝。偶尔从钢筋水泥缝隙中隐现出的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棂,于纷飞着灰尘的朦胧中爬上书桌。将手伸出窗外,缕缕清风,苍茫月色。月光在指缝间流淌倾泻,放开眼,极是空灵,无限广博的夜幕,将一切隐没。
伫倚窗前仰视着夜空,它是那么阔大,那么安静,那么苍茫。手中的台历在纤手下有意无意地翻动着,每日都在更新的日历,显示着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年月。月可千古,月光便不会死亡。曾经洒在千古前人的身上,也必定会继续照耀着千年以后的人们的身上。虽然城市斑驳的霓虹偶尔会取代了清辉的月光,但这偶尔的取代并不会永远替代幽静、清朗的月光。
夜幕低垂,一轮弯月悬挂空中,微风吹来,月光如水。充满凄美的夜晚,时隐时现的月色,是那么凄清冷落。一缕淡淡的月光,总是悄悄的拨动我的心弦,于我平静的心湖内,让我置身于远古的一种沁凉之中。胶洁的月亮,流水无声,树影斑驳,多么富有诗意!有时间、有心情的时候,于如水的月光下,静听一首曲子,是一种享受,一种情怀。不必有红酒,也不必有玫瑰,亦不必有什么人来陪,只要有一颗如水一样的静心,就足够了。
宁静的夜晚,空荡的房间里,克罗德•德彪西的《月光》在电脑的音箱里一遍遍反复的播放着。沉浸在轻盈的乐音中,描绘出这样一幅静寂怡人的意境。在夜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辐射到夜晚的每个角落,柔和地笼罩了世间万物。竖琴的撩拨,总是如丝柔美恬静又神秘。仿佛一层层的拨开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心事,一直探到那个最柔软不设防的地方。陶醉于作曲家创作的月夜美景中,与作曲家一起进入一种美好的沉思。那沉思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寂之美,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回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的亘古月光,随着让人心潮汹涌澎湃音乐,走走停停,似水般倾泄,缓缓起伏,轻轻波动,充盈整个房间。也照着世间芸芸众生,古远的、今夜的,见闻着悲欢离合。沉浸于流畅而舒展的美妙音乐中,静观一轮弯月、静赏一片清辉、静听一曲月光、静享一份欣悦……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