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边城采风散记(一)实话实说

发表于-2007年01月08日 中午2:50评论-1条

元月1日早上,乌云将整个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周围的山峦都躲藏在浓浓的雾里,只露出山脚下那么一截,天上哗啦啦地下着小雨。

我洗漱完毕来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准备上网,我身上的小灵通响了,我取出小灵通打开了接听键,“喂!你在三角滩吗?”我答:“是的,有事吗?”对方说:“秀山作协举办一个采风团今天要到洪安去,本来昨天就应通知你的,他们不知道你的电话,今晨让我通知你和程安山。”我看了看墙上的钟问:“几点出发?”“九点钟。你抓紧时间赶到县城来,到了县城后如果我们出发了,你就自己坐车赶到洪安,到了洪安你再和我们联系好不好?”“好吧。”我立即给我妻子打了电话,要她尽快去通知程安山,我自己则提起包就赶往石堤街上搭客车,一路上经过马不停蹄的赶车、颠颇,终于在下午1点半钟赶到了边城洪安。

一下车,我就背起包包勿勿地朝下榻地点--洪安信合大酒店走去,这时天上的小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新修的街道上,两旁门面顾客较多,显得一派繁华的样子。沿公路边左面有一条支路进去,那就是洪安老镇了,石梯坎、石板路,两旁房舍俨然,封火墙依然可见。瓦屋顶下,或土墙斑驳,或陈旧的木板,老街上行人稀少,几个店铺也没有什么生意,显得清静,清冷,我心中顿生一种缺少生气的没落感。我用小灵通与陆梦飞取得了联系,他让我顺着河滨那条路去,快到河边时(老镇的街就是一条下渡口的河街),右面一栋带西式味的两层小楼映入眼帘,门额廊柱,关窗闭户,门上面依稀可辩的“中国农业银行”的几个油漆字已经在脱落,在门上方的正中,浮雕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据旁边一位老大爷给我介绍说:“这里解放前曾经是一个商业银行。”由此可见以前边城商贸的繁荣昌盛了。他还介绍说,1949年10月间,刘邓大军悄无声息地穿过湘西进入四川,就是从河边的渡口过的河,这栋小楼就成了刘邓首长的司令部,当年刘邓大军入川时,那时有一条川湘公路,没有那座公路大桥(原是一座木桥,被国民党土匪烧掉),部队是架浮桥渡河,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铁流滚滚,剑指渝州。刘邓立马渡口,小楼挑灯,指挥大军作战,正是在这里,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我觉得:承载着如此重要史实印痕的文物性小楼,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标记牌,以此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同时也可以开辟成旅游资源,为振兴当地经济发挥一些现实作用呢。

往左拐据说是通往才修的“三不管”民族休闲娱乐中心,这个地方本是两河相汇处的一块河滩地,现已被河水环绕(我们看到的河流水很小,只是前面的河沟里有浅浅的河水),所谓的岛屿也就是建设者们垒起了一圈石堤,高出河面许多,成了小岛,岛与镇之间,有新架的风雨廊桥相连,站在岛上可见:左面秀山、贵州流出来的一条小河环岛后汇入右面洪安与茶峒间的宽河面的茶峒河,茶峒河在此一个右弯向前,又环绕过湖南那边新建的“翠翠岛”,留下个s摆尾,消失在青山苍翠之中。冬天里的寒风,送来不远处洪安小学校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和不知是湖南、还是贵州那边的鸡鸣犬吠声混在一起,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曲。 “三不管”岛屿上正在施工的,是一处外来投资的餐饮娱乐场所,飞檐翘角,很传统又彰显着现代气派。看来“三不管”文化,将要被弘扬光大了。

在才修的“风雨廊桥”上,有两个老人正在专注地修船,只见他们很熟练地用左手将从竹子上刮下来的如麻丝状的竹绒按进船底板的缝隙中,然后又左手拿锉刀右手持铁锤一点一点地将竹绒扎进缝里,同行的朋友对这种修船方式还是第一次看到,便好奇地停下来观看,与两位老人聊起天来,老人告诉我们,这种竹绒从竹子上刮下来的,扎缝后再糊上桐油石灰,在水中是不容易腐烂的。哦,原来是这样,大家这才明白。于是有的与老人合影,有的给老人拍照。

折回河街,走向码头,还未走下梯坎,就已看见一座红色的“塔”高耸出街面,这座“塔”算来也应该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吧,其红色已灰暗如酱,“塔”身的几个棱面,上面有毛泽东在陕北时的那张著名的标准像(斯若摄影),主[xi]像下面是他老人家的狂草诗篇,以及他的“语录”和那个时候的口号等等,真是难得的一个文革文物,直观地向人们展现出那段“文化革命”史。就以它的继续耸立存在的这种“行为艺术”,不倦的讲述着那段“史无前例”的国民之痛吧!

下到渡口,码头已用水泥混凝土和条石头砌成了石梯,河面上有几条乌蓬船摆在那里,在碧绿的河面上一条乌蓬木船正沿着一条钢索,缓缓的靠岸而来。哦,这就是旅游采风点之一:“拉拉渡”了。在沈从文笔下是这样描写的:“渡船头竖起了一枝小小的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绳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现在的渡船也很有意思,在古旧码头的河岸两边用一条很粗的钢丝绳连着,并穿过渡船上的一个铁环。渡船上由船工用一个大夹子一样的东西,夹一下,往前倒一下,船靠这力在水中前行。这种原始的摆渡方式在这里显得那么古朴自然。 据说在边城花钱最少的交通工具要数过摆渡的费用了,从洪安到对岸的茶峒,只要伍毛钱,这过河的收费标准十几年都没变过。如今,还是沈老先生小说中介绍的渡船形式,也还是一个面容平和的老船夫,只是现在人们把“废缆”换成了钢索。据陪同采风的洪安中学韩老师介绍,船上这位老人已接近九十高龄,她是经常来此船上听他摆解放前的一些龙门阵,在这样的船中,面对这样的老船夫,自然就会使我想到小说中老船夫的外孙女,那个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般眸子的翠翠。

听我们在念翠翠,老船夫一抬手:“翠翠在那边。”指向河湾前面的“翠翠岛”。我循着他的手看去,呵呵!“翠翠岛”现在可气派了,用条石砌了一圈沿坎,树林从中,怪石林立(据说那是书法石刻),一个高大的翠翠塑像“站”立在岛上,俯瞰着全岛的树木和碑林,也俯瞰着茶峒河,似乎想最早的看到归来的船,看到那永远也不能回来的“大老”,和“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的“二老”。据说翠翠是用整块的汉白玉雕成。为此我心中很惶然,心想那还是翠翠姑娘么?翠翠出场时,才13岁,她“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又说她“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小而生乖巧,如此高大伟岸的塑像,还让人生怜爱么?还有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的意境么?如此翠翠伟然伫立,可见湖南花垣县为了与凤凰一比,真是不惜大动手笔了!

一登岸就看到,码头上方的古城墙上挂有“古城墙遗址”的牌子,地上的老石板路已全部换成水泥"石板”了。我们一行人沿着这种水泥石板路走进一条不很宽的巷子,在一座取名叫“翠翠居”的小砖瓦房前大家停住了脚步,只见这小屋的窗上和门上挂满了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小装饰物品,屋中一个穿得现代的姑娘坐在摊子里面,摊上摆满小刀、钱包、腊染的围腰、竹编的斗笠,以及土家族、苗族喜爱的各种工艺品。一个作家拿起一个绣了花的、用来捆在腰上的钱包,问守摊的姑娘:“多少钱一个?”“二十元。”姑娘很有礼貌地回答,“这么贵?”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姑娘很耐烦地讲起这种钱包的制作过程,饶老师听了后说:“十五元一个卖不?”姑娘想了想答应了,作家一边捆扎钱包一边说:“妹妹,你应该打扮成翠翠的样子,也喂一条很温驯的黄狗,这样你的生意一定还会更加兴旺啊。”“对啊,你就说你是翠翠,说不定游客会和你留影,买书、买工艺的就更多一些哟。”我们大家附和,说得姑娘有些不好意思低头抿嘴直笑,脸红扑扑的,面如桃花,我觉得此时的她还真像翠翠姑娘。

出了“翠翠居”,我们顺着栽有柳树的河堤走过去,在条石砌成的台阶边,随风飘动着的柳条下的河面上,有几只豪华的游船停在那里,几个漂亮的村姑、少妇正在河堤的台阶上洗涤衣物,原来坐在游船上的妇女见我们这群人,急忙从船上跳上岸来,走过来询问:“你们上不上翠翠岛?二十块钱一个人。”原来茶峒除了建造翠翠岛,筑坝拦河加宽河面,使河面在这里变得像一个小“湖泊”,如游客要上翠翠岛上游玩则要花钱坐游船过河才能上岸参观,大家听了每人要二十元,心想这么贵哟,都连连摆手:“不去了!不去了!”于是我们在岸上对着那尊汉白玉“翠翠”雕像频频拍照。正拍着,一个游客惊呼:“你们看那幢楼是不是很有特色?”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抬头一看,呵呵,一幢仿古的楼阁耸立在一座石拱桥的那头,酱紫色的墙面,淡绿色的门、窗框,加上精致的设计显得古色古香,确实很有特色。大家的镜头纷纷对这座楼房按动快门,有的则站在这座具有苏杭二州建筑特点的石拱桥上,以此楼作为背景留影……

过了那座石拱桥我们朝沈老先生的《边城》碑林走去,这时雨下得大了,我们一行勿勿忙忙地在“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碑林”拍了几张照片,便朝茶峒的街上走去。

茶峒,镇子不大,但很纯朴。老镇上有三条街,两条老街一条新街。老街两边都是鳞次栉比的老房子。木头檩子和木板墙均已成褐色,木窗大都是花格式,上面用布帘或花塑料布挡着。现在的茶峒,主旋律就是清冷。从河边转进镇去,我们走在的用水泥“石板”铺就的街上,参观着陈旧、也有些破败、且与洪安差不多清冷的老镇街道,感觉真是别扭。看见街上好多门面都很冷清,偶尔也有人光顾,两个四、五岁的小孩看到我们每人拿着相机或摄像机在拍,也许是觉得好耍跟在我们后面欢跳。

茶峒虽然早已没有了沈从文笔下的商贸繁盛,但那朴实的民风,还是存在的,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很随意,早上九点以后,街上才可以看到开门做生意的热闹。白天,茶馆里的人不断,打麻将和玩当地特有的一种纸牌。街边上的房沿下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人在闲坐聊天。镇上来了生人,聊天的人也不在意。若你要是问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热情的把他们知道的相关不相关的事讲给你。所以,走在镇上,有一种既亲切又随意的故乡的感觉。

走过老街我又来到新修的街道,商家和店铺的老板或老板娘见我们端着相机拍照,都友好地点头示意。街道同样是用水泥“石板”镶成,两旁的房屋也都间或能看到土家吊脚楼式的建筑,也能依稀看到封火墙(有的房子是仿照建造的),但是现代新型的房屋却明显增多。

这时雨越下越大,好像跟我们这行人作对似的,我们不得不又返回“拉拉渡”,恋恋不舍地返回了洪安。(待续)

本文已被编辑[帘外落花]于2007-1-8 15:35:0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实话实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详实的文字,人文和地理实物和故事结合起来,随着你的步伐走了一次边城。

文章评论共[1]个
帘外落花-评论

喜欢你的边城at:2007年01月08日 下午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