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猪年心语] 在路上北方的雪狼

发表于-2007年01月06日 中午1:38评论-9条

1.

2006年冬,一批批外省人

冒着寒冷来到我的村庄

他们,千里迢迢,在这里扎根

出卖力气养活一家的老小

母亲晴朗的笑声感染寒冷的冬天

出租。一个单间,一百元

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这时母亲像一个英明的指挥官

明年再扩大规模。那些闲置的房间

曾经住过父亲,曾经住过姐姐

现在,人走了,终于派上了用场

现在,即使钱多了,生活比以前好了

一家五口,走了两个,哥哥在广东

一匹向往北方的狼流浪福州

母亲在一座偌大的院子一天天老了

2.

时光里总有一些东西不可分割

今夜,我想起小学一年级下雪的日子

雪,如一团火在心中燃烧

现在,即使我来到了更北的城市

雪,如童年时玩捉迷藏的游戏

现在依然没有它的消息

十几年了,我们明亮的眼睛

蒙上的灰尘都是生活的琐碎

那些意料的事。那些出乎意料的事

都是生活回归真实后呼唤我的声音

现在,静静地想一想,生活啊

如冬天里有些冷是躲不开的

在路上,需要我们逆风而行谦虚谨慎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7-1-7 3:18:1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北方的雪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把锁点评:

冷静的语言,饱含生活的滋味。从一些细节出,看见作者一颗跳动于生活之中的心。结尾一句更是呈现了人生的意蕴。有些冷我们躲不开,但可以逆风而行同时保持谦虚谨慎。

文章评论共[9]个
一把锁-评论

问好狼。多日不见,握握:)
  【北方的雪狼 回复】:嘿嘿,偶尔露一露脸,不然会窒息的。问好刘一:) [2007-1-6 14:43:06]at:2007年01月06日 中午2:29

风在先-评论

你的诗歌总是扑面带来生活的气息。
  【北方的雪狼 回复】:个人认为,诗歌不来源于生活,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就不是真正的诗歌了,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谢谢欣赏:) [2007-1-6 14:44:27]
  【风在先 回复】:同感. [2007-1-6 14:45:08]at:2007年01月06日 中午2:35

渺似烟-评论

来自生活的真知,问好狼!
  【北方的雪狼 回复】::) [2007-1-7 10:32:30]at:2007年01月06日 下午3:23

油菜&山花-评论

恩恩怎么说呢。好吧,问好
  【北方的雪狼 回复】::) [2007-1-7 10:32:39]at:2007年01月06日 下午4:42

梦天使-评论

笨笨。。新年诗会是烟雨滴活动??
  【北方的雪狼 回复】:你给我添乱。。。晕,这本来是在原创的,你怎么给改了?快快把那个[猪年心语]给删除了。。找打。。你,呵呵:) [2007-1-7 10:33:44]
  【梦天使 回复】:你才添乱呢。。你昨天上面写着新年诗会。。切,烟啥时有新年诗会了??以为你写错嘛。。哼,还打我。不理你了(: [2007-1-7 16:53:26]
  【北方的雪狼 回复】:我一时忘记了,那也应该把它删除了,那可不是什么[猪年心语]啊,直接用题目《在路上》就可以了嘛。。笨。。。。。 [2007-1-7 21:15:00]at:2007年01月07日 凌晨3:18

北方的雪狼-评论

文学的根
作者:韩少功


  【北方的雪狼 回复】: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我曾经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细察当地风俗,当然还有些方言词能与楚辞挂上钩。如当地人把“站立”或“栖立”说为“集”,这与《离骚》中的“欲远集而无所止”吻合,等等。除此之外,楚文化留下的痕迹就似乎不多见。如果我们从洞庭湖沿湘江而上,可以发现很多与楚辞相关的地名:君山,白水、祝融峰,九嶷山……但众多寺庙楼阁却不是由“楚人”占据的:孔子与关公均来自北方,而释迦牟尼则来自印度。至于历史悠久的长沙,现在已成了一座革命城,除了能找到一些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的遗址之外,很难见到其他古迹。那么浩荡深广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中断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
  两年多以前,一位诗人朋友去湘西通道县侗族地区参加了一次歌会,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所分布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还活着的楚文化。那里的人惯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萦茅以占,结苣以信,能歌善舞,呼鬼呼神。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他们崇拜鸟,歌颂鸟,模仿鸟,作为“鸟的传人”,其文化与黄河流域“龙的传人”有明显的差别。后来,我对湘西多加注意,果然有更多发现。史料记载:在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人民就已劳动生息在洞庭湖附近(即苗歌中传说的“东海”附近,为古之楚地),后来,由于受天灾人祸所逼,才沿五溪而上,向西南迁移(苗族传说中是蚩尤为黄帝所败,蚩尤的子孙撤退到山中)。苗族迁徙史歌《爬山涉水》,就隐约反映了这段西迁的悲壮历史。看来,一部分楚文化流入湘西一说,是不无根据的。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故湖南的作家有一个“寻根”的问题。这里还可说一南一北两个例子。
  南是广东。人们常说不久前的香港是“文化沙漠”,这恐怕与现代商品经济瓦解了民族文化主体有关。你到临近香港的深圳,可以看到蓬勃兴旺的经济,有辉煌的宾馆,舒适的游乐场,雄伟的商贸大厦,但较难看到传统文化遗迹。倒常能听到一些舶来词:的士、巴士、紧士(工装裤),波士(老板)以及OK。岭南民间多天主教,且重商甚于重文。对西洋文化的简单复制,只能带来文化的失血症。明人王士性《广志绎》中说:粤人分四,“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疋旦)户,舟居穴行,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探海为生。”这介绍了分析广东传统文化的一个线索。将来岭南的文化在商品经济的熔炉中再生,也许能在“俚人”、“东人”和“(疋旦)户”之中获取不少特异的潜能吧。
  北是新疆。近年来新疆出了不少诗人,小说家却不多,当然可能是暂时现象。我到新疆时,遇到一些青年作家,他们说要出现真正的西部文学,就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骨血。我对此深以为然。新疆文化的色彩丰富。白俄罗斯族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战败东迁的白俄“归化军”及其家属,带来了欧洲的东正教文化;维、回等族的伊斯兰文化,则是沿丝绸之路来自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等地域;汉文化及其儒教在这里也深有影响。各种文化的交汇,加上各民族都有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是应该催育出一大批奇花异果的。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以及本世纪的日本文学,不就是得天独厚地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双面影响吗?如果割断传统,失落气脉,只是从内地文学中“横移”一些主题和手法,势必是无源之水,很难有新的生机和生气。
  几年前,不少作者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勇破禁区,大量引进。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连品位不怎么高的《教父》我《克莱默夫妇》,都会成为热烈的话题。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作者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体现了他对商州细心的地理、历史及民性的考察,自成格局,拓展新境;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杭育曾对我说,他正在研究南方的幽默与南方的孤独。这都是极有兴趣的新题目。与此同时,远居大草原的乌热尔图,也用他的作品连接了鄂温克族文化源流的过去和未来,以不同凡响的篝火、马嘶与暴风雪,与关内的文学探索遥相呼应。
  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谦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地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at:2007年01月07日 晚上9:13

周鱼-评论

雪狼新年好呀:),原来原创里好多人都是烟雨的元老啊,呵呵。
  【北方的雪狼 回复】:是啊。呵呵,问好:) [2007-1-9 17:37:09]at:2007年01月08日 下午4:44

逸恬的恬静生活-评论

呵呵,家里阿姨还好吧?呵呵,放假回家多陪陪她呢,嘿嘿
  【北方的雪狼 回复】::) [2007-1-22 11:53:39]at:2007年01月11日 上午10:30

逸恬的恬静生活-评论

过来问候一下
  【北方的雪狼 回复】:什么时候放假? [2007-1-22 11:54:03]
  【逸恬 回复】:还没有通知呢,呵呵 [2007-1-24 9:01:25]at:2007年01月22日 上午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