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出游先问禁 入境先问俗孙伊斌

发表于-2007年01月05日 下午5:13评论-1条

——谈谈民俗旅游

旅游科目越分越细,如今兴起一个专门学科叫做民俗旅游,叫人们一听即懂。

其实,“出游先问禁,入境先问俗”的说法古已有之。旅游者每到一个新地方,不能不注意到当地百姓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及禁忌,也就是民俗。民俗旅游即使不单列科目,也永远是游客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实,旅游相当大程度上是看异不看同。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环境之一,相同民族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风俗习惯尚存许许多多差异,更何况不同民族一方,其民俗是千差万别的。

古代交通不便,生产力发展参差不齐,致使各地民俗源远流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是历史,民俗是文化,民俗中蕴含着极其丰富且有价值的知识,正是这些民俗的涓涓小溪,汇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对旅游者来说多么重要。

民俗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与日常生产相关联,如衣、食、住的特色,有别于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礼仪、节日喜庆形式,尊崇供拜与信仰等等,另一类是民间艺术,如戏曲曲艺,刺绣剪纸、编织印染,器皿雕刻。还有舞蹈、山歌、对歌,以及一些风物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也可归到民俗一类。

知道了民俗的分类,有益梳理有关民俗的见闻。我们每到一地,恐怕总抵不住诱惑的是那里的风味食品,其实,民俗中包括风味食品,但不一定所有的风味食品都属民俗范畴,北京烤鸭、天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之类就不属民俗,而四川的泡菜、云南的竹筒饭则属民俗范畴。大连的海参、鲍鱼宴是特色,但不是民俗,说起民俗小吃应该是鲅鱼饼子。区分的意义在于通过些食品更加了解当地的风物和民俗,增加游乐兴趣。

在旅游中,常常能听到一些顺口溜,比如新疆的“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陕西的“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这类顺口溜,通俗地概括了气候、特产、吃穿住和起居习俗,仔细品味,是十分有意思的。

重大节日活动,结婚喜庆礼仪、青年男女求爱方式等集体活动是集中表现各地各民族民俗的大舞台,参加一实在是幸运的。单说节日习俗,各民族异彩纷呈。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披上盛装的“歌圩节”。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是白族的“三月街”。每年4月13日至15日,是傣族的“泼水节”。藏历一月一日的藏历年,藏族人亲友间互献哈达、相约“耍林卡”,“跳锅庄”。蒙古族秋节择日的“那达慕大会”。类似的节日有许许多多,像瑶族的达努节,彝族的火把节、伊斯兰民族的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高山族的丰年祭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参加几次这样的节日,这些瑰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在你旅游的记忆中会是终身难以忘怀的。

民俗也是表现爱情和婚姻的窗口,汉族一些地区的结婚三天“回门”等,虽然谈不上是景观,但是很有了解的必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求爱方式,如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对歌、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都可以说是溶爱情于娱乐中的风味特别的求爱形式。

另外,民俗旅游中应该了解许多禁忌,这一方面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对对方的尊重。比如去西藏,要了解到,藏族人不吃驴、马肉,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再使用。藏族人吃饭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同那里的人们交上朋友,否则,轻者被人瞧不起,重者很可能发生意外,怎么都不愉快。

民俗旅游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走出城市,奔向景点,奔向乡村,会给你许许多多预想不到的惊喜,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中国有句古训,叫做“入乡随俗”。

本文已被编辑[“逝者如斯”]于2007-1-5 18:09:4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孙伊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雪的冬季点评:

  出游先问禁,多了解一些,才能避免闹出误会和笑话!比如:一般情况下,在礼仪上,将杯子扣下,即表示无需再添水或酒,但这却是在海边生活的人们最为忌讳的举动,扣杯意翻杯!“翻”字于出海之人是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

文章评论共[1]个
叶落风起-评论

哦,你在这方面懂得真多!以为你是导游呢!
  【轩辕泰扬 回复】:不是很多,是很爱好, [2007-1-13 10:58:15]at:2007年01月11日 上午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