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曰: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意译为;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
这样空前绝后的认知,实在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这样精辟的论述,实在可以与日月争辉,与天地相得益彰。
我一向是推崇看古书的。现代人的著书,多如白水,淡而无味。可读性的好书相当少,与身心有益的更是少之又少。
读书最怕无味,看到最后,叫苦不迭。不是后悔浪费了时间,就是感到文字沉长叫人疲乏。这种感觉犹如择友,人因有知识而充满魅力,人因有文化而内涵丰富。知识渊博的人象泉,点点滴滴地输送与吸取,那种滋润身心的沐浴,是人生之一大幸运与快事。
从小在学校、在家庭中,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于读书的人,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看了不懂的人;第二种是,看了就懂;第三种是,看了不但能懂,还能把书中没有写出来的话也看明白。而第三种谓之读书的最高境界。
我是一个看书极慢的人,很少有一本书是从头看到尾。有时一本书几年都看不完。而我看书的方式,有点象吃零食,是挑剔而必须合胃口的。有时遇到美文佳作,会在胸中匿藏好久,到最后,竟感觉作者如身边的老友,他的性格、气质、爱好都仿佛历历在目。
记得,多年前看刘庸的书,竟一字不能入目,书放在枕边,只是偶尔快速翻一下,便仍到了一边。可是半年以后,竟能读几篇。我想恐是书中内敛之气所为。漫漫的迷上了他的书,感到他笔力的圆润与内心的温厚。那种畅述的娓娓道来与浅浅的笔调是深深的人生明哲之理。
我常想,文字是作者最真的表现。因为笔走心声,不论是作者有意渲染,还是刻意雕琢,都掩饰不住其真性情的流露。
家中藏书不少,却没有几本是通体看过。所以在看书的“量”上,我自认是破不了“万”卷的。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人又因天生的禀性不同,又有千差万别。所以,我说看书如择食,不可一概而论;看书如择友,非得气味相投,否则是读不来,品不下去的。
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那种胸无点墨,而又自命不凡、自以为事的人。每每遇到这种人,会让人头疼,会避而远之。这种人就象白水文字,不但让人读来索然无味,而且生厌。
朋友曾对我说:“一个人一生中任何一件困惑心灵的事,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感谢上天的厚爱,在我的人生中,总有真诚而有益的朋友相拌。他(她)们总好象是为我的缺乏而备之;他(她)们总是给我带来非同小可的帮助。
但是,生活不是净土,而是一个染缸。既要有入世的胸怀,又要有出世的洒脱,而书籍就是我们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
禅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如三层楼,第一层,住着芸芸众生;第二层,住着学者、有所建树的人;第三层,住着将自己与宇宙万物容为一体的,归入大化中的人。古往今来,能入住第三层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就象人类在浩瀚如烟波的著书中,能经的起历史变迁而依然光芒四射的经典之作,为数不是很多。
但是,还是让我们感谢上苍,在最早的东方有智慧的巨人老子,在西方有苏格拉底。虽然苏格拉底一生没有什麽著作,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却由他的弟子伯拉图继承和延续。这并没有影响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老子一部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成为人类史学上的一部宝典。
看古书,有两种好处。第一种,有很高的价值与可读性;第二种,文字简洁深奥而内涵丰富。
有句话说:好书不厌千回读。
好的文字,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心气,有的宽缓柔顺;有的从容不迫;有的简易随和;有的雄壮奇绝。同样,你也能够读出作者的性格,有的温文儒雅;有的矜持庄重;有的机敏善言;有的诚实质朴。
好书,于我们是开卷有益,如沐春风;好书,如好友,在身边淳淳善诱。
一部《红楼梦》耐人寻味,有多少人为红学的魅力所倾倒,有多少人陶醉在红学里,并为之倾尽一生的心血。
而曹雪芹的文心最细,书中奇情奇笔,迥出人意表。他是一个天才,一个穷途末路,家破人亡的文学巨匠。
《红楼梦》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精神财富,可是作者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读《红楼梦》令人感到心神震撼,作者不愧是位艺术大师,是最善于继承又最善于丰富传统的一位罕见的奇才。
所以,好书的影响力是千秋万代的,好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
虽然时间无限,生命有限,为什么不在仓促的一生有选择地去读一些好书呢?
记得,十八岁那年,偶得一本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论》。作者优美的文字,洞察人性的深刻,以及富有智慧的独到见解和对生命意识准确的剖析。这一切让我惊叹不已。他书中精辟而富于哲理的论述,除去了我心中虚幻的面纱和清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所以热爱书籍吧!好的书籍犹如与大师对话,那是智慧的结晶在播洒种子。愿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种植这种种子。因为惟有这样,才能荡涤尽心中的浮尘,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完善和重塑。
-全文完-
▷ 进入雨蝶纷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