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妻子去商场,发现一种细碎花蓝地平纹布,说是一下唤回了她童年的记忆,就买了一小块儿,至于打算于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连同唤回又散失的记忆一起,这块花布买回后就被压进了箱底。
夏天说来就来了。换季时,妻子几逛商场,也没为女儿选到合适的裤子,不是款式不合意,就是价格太宰人,要么就是尺寸不合身。无可奈何中,想起了那块蓝花布。由于买布时没有明显的目的性,找出来一量,做长裤不够,做短裤又要剩一些,妻子便顺水推舟,完全依照审美观念、想象加上实在少得可怜的经验,左勾右划,设计出一条比长裤短,比短裤长的裤子。裁好之后,去有缝纫机的邻居老太太家只消一会工夫,裤子就成了。
这是一前有兜肚,后有背带的裤子。女儿一试,倒有些象我们童年所见的由于生活窘迫孩子已经穿短又不得不穿的那种,抑或象瘦高的姐姐穿了肥胖的妹妹的裤子。再细看,使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舞蹈《捉泥鳅》中的小女孩。
如今的城市,这种裤子实在太难见到了。别人看了难免有点不伦不类,我看倒也不伤大雅,妻说这叫返璞归真,接近自然。女儿没有明确的鉴赏力,见是新的,也就高高兴兴穿着上学去了。
第一天放学回来,女儿便小嘴一噘:“同学说了,你穿的什么破裤子呀,土里土气的。”流露出一种不满情绪。当时我和妻子听了,互换眼色,心里一面惊叹当今一年级小孩的鉴赏水平,嘴上一面夸女儿这裤子如何如何好看,对于自己的女儿穿自己做的裤子,妻子当然看着好看,我也看着顺眼。我们又把“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这类理论“儿童化”一番,才算说服了女儿。
女儿很懂事,再有同学评价她的裤子,她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瞪人一眼,渐渐地,一场风波也就平息了。
赶上学校“七,·一”演出,学校导出一个少儿舞蹈节目,是反映农村女孩那种纯真、烂漫、充溢乡土气息生活的。舞蹈老师在学校操场一眼发现了女儿的装束,把女儿叫到办公室,对她的裤子好一顿衡量,决定借她的裤子当道具,女儿非常高兴,回家把话学个清清楚楚。
演出是在一个大场合进行的,女儿虽没上台,但裤子上了台,电视台还为这台节目录相并播放了,一时间,女儿的裤子成“名裤”,她不无骄傲地说:“连校长都知道了,连电视都播放了。”
裤子出名之后,以前说她裤子土里土气的几个同学上她面前炫耀:“你那样的裤子我也有,”“我也有。”“我明天就穿来,”七八岁的女孩们并不示弱。
几天以后,女儿冷丁冒出一句:“我的同学都说有我这样的裤子,可谁也没穿来,净吹牛。”
我和妻子附合着:“是的,她们净吹牛。”
-全文完-
▷ 进入孙伊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