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
我说,人性不善。
例证一。看动物世界。
一只斑斓猛虎,正蹑手蹑脚地紧盯着一群从远处迁徙而来羚羊。那神情绝对叫做全神贯注。看着这些奔跑速度同样快的猎物,它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最好的时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待。近了,再近。挺身,出击,猛地扑上去。一只弱小的羚羊,被断其喉,倒地。继续追,继续捕。此时的它,完全沉醉在胜利者的亢奋中。两只,三只,十只。然后,慢慢的享用。
血腥吗?为了生存。
鹰。树上有同胞三兄弟,那只最小的体弱的,正被强壮的哥哥雕琢,站还站不稳的小鹰,就这样,被亲兄弟活活地咬死了。而树下的河塘里,一只鳄鱼正张嘴等待。
残忍吗?为了生存。
能用善恶的标准衡量哪个物种善与不善吗?不能。生存是第一需要,为了生存,就要锻炼自己捕获食物的本领,这是最基本的。弱肉强食,所谓物竞天择,遵循的是自然之道。
例证二。看人的世界。
尚在蒙昧无知状态的小儿,玩弄起比他还小的猫狗时,如果没有大人制止,会玩死它们。他想到对方的感受了吗?不会。他不懂呢。纯粹的本性使然。
人与动物有着当然的联系。人不过是会思维会表达的更高级的动物而已,如果完全的脱离了自然属性,那不是人。
如此求证,人之初,性不善,是真实的,是正常的,是自然赋予的,不是人为的。
但,可以为善。
历经千年,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始终不变的法典,恐怕只有儒家的思想。为什么?当然是利于治国安天下。这在中国人都知道。可是,于个人有何利可言呢?读读论语,再看看老子,就会发现,不管是倡导积极的入世,还是追求出世的逍遥,都教人为善。
人生于世,除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之后,因其思维心智和情感的需求,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人高于动物之处,也是可以弃恶从善之所。人是不甘寂寞的。
善与恶,在人的第一需要里,是赤luo的,是激烈的。当生存不成问题的时候,精神的需求浮出水面,变得尤为迫切。
一少部分人,就象前面的猛虎猎羚羊,争斗的刺激,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情感的满足。他喜欢不停地接受这种带有挑战的假想的敌人,把他变成真正的敌人,去攻击他,战胜他,俘获他。他们是人类世界的主宰者,也是血雨腥风的制造者,还是文明的推进者。他们的行为不是恶,是欲望的贪婪,抑或是一种更大的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为了一部分,就不得不消灭另一部分。
大多数人,除了追随领导者,更愿意享受生活,让自己的身心轻松愉快。人有虚荣心,喜欢被人尊重。儒学里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即使再恶的人也喜欢别人叫他君子,那么他就学着伪善。一般的老百姓,不愿意争斗,愿意退而求其安宁。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敬我,我敬你。互相不出底线。然后,追求一个自己理想的人生,自己奋斗,自己较劲。这时的人,可以向善。有能力的话,还愿意帮助弱者,得到尊重和心理的满足。真的是在为善。
对于失意者而言,佛道的理论更适合开启豁达之门,走进无忧之境,解脱疲惫的身心,求得精神的自由。尔后,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看透人性,与人相处就简单了。
-全文完-
▷ 进入菀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