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为秋正名野舟

发表于-2006年12月25日 晚上8:25评论-1条

记得昨日的花红柳绿,记得昨日的鸟雀欢呼。夏日的风犹在耳旁轰轰烈烈,今日的朝露中,却似乎有了些许寒意。

走过一棵老樟树时,一片叶子轻轻的,就如鸟雀们盘旋的音符一般,轻轻的在我的耳旁呤了一声,我蓦地回首。却发现,原来,它已经静静地躺在了那里了。于是,我由衷地因它而感到了一种幸福,它已经圆满的完成了它的使命。

圆满的确是一种幸福。能悄悄地来,而又是能静静的去的,毕竟是一种境界!

那一刻,我确乎感到,秋就在我身边,可她又似乎离我十分的遥远。

看那细雨如丝浸溅下的白草枯叶,如一张张意蕴丰厚的相片,每当金风蝉鸣着从我门前翔过的时候,我总会生起一种流落的苦痛。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一个个流落在秋的边缘的不朽的灵魂……

那橙黄与红艳,一层实实在在的暖色,既便是那秋霜,给你我的观感,也是圣洁多于衰朽,何曾有寥落之感?

我终是不敢对秋太过用心……

我小心的拾起一片秋叶,叶脉却在瞬间成了一条漫漫而修远的历史甬道。一个个为秋悲鸣着的灵魂在这里踽行。有峨冠博带的屈夫子,在惶惶的求索着;有憭栗远行的宋九辩,在萧瑟地悲叹着;还有寒城一眺,平楚苍然的谢眺,杜甫……。

我实在不敢对秋太过用心了。就连一向淡然的陶翁对秋也是如此的慨然,莫不是秋里有愁?至少,从汉字的结字来看,“秋”是用不得心的,用心则愁。

于是,我觉得世人于秋真的太过偏颇,少有的几个如苏轼,辛弃疾者,也只能是嘈杂的聒噪中的一两声清笛,虽能偶而清越,却怎也挡不住漫天的轰鸣。屈夫子的一声悲叹,从远古一直响到了至今。几人能清醒!

天地万物,天道有常,天道轮回,熟始熟终?何须悲,何须叹!

行走在历史的甬道边缘,将目光投向辽远的田野,我看到了那个捧着土块给公子重耳的农夫,我看到了那一群夯歌的壮汉,我看到了赤脚步踏歌而舞山民,在秋的季节里,他们在欢歌,他们在缦舞。秋,是他们的精神的家园。 

阳春三月,当燕子从南方轻盈的飞来的时候,他们便扛着锄,赶着犁,披着蓑,带着笠。开始了他们一年的生计。春天给了他们以希望。他们来不及欣赏那漫山遍野的花红柳绿,也无暇沉醉于那动听的花香鸟语和莺歌燕舞之中。他们知道,再动听的鸟事莺歌,也抵不上自己翻地掘土的一锄一犁发出的嚓嚓声。再醉人的美景,也比不过稻浪翻滚,麦浪推波。

烈日当头,足蒸背灼,他们快乐着。再过一两个月,他们就会看到了自己杰作,他们憧憬着!他们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就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此刻,秋的天空中,可曾有半点阴霾?他们向着山河,看落叶归根,那略显木讷的笑容里,满含着的是一种虔诚,可包含其中的,是一种厚重如幸福一样的情怀,那情怀,此时已在土地的子民们的怀里如山河一样的酣睡了。

该对天地说一声了,我想,就把那伤春悲秋的故事,留给那些专门为红花绿叶而歌唱的莺莺燕燕们吧。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那些人还不能说是大地的子民。在秋的丰硕的史册里,从来就没有镌刻着“城居”两个字的。

秋的厚重,是一咱积淀;秋的丰硕,是一种思念;秋的幸福,是一种心情。秋的心情,只有大地的子民才能领会,才能品味。因为,秋是他们的精神乐园!

而秋之落叶,就让她成为一种仪式,一种精神的祭奠吧!。为大地!为山河!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6-12-25 21:18:40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野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作者真是知秋的人了,对秋的感悟和理解,确有独到之处。前面写得精致独到,后面的则散淡杂乱了一些。

文章评论共[1]个
梧桐心-评论


  【野舟 回复】:谢!只是文章没有写完整. [2006-12-26 16:07:42]at:2006年12月25日 晚上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