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准备言说对于自由主义的认识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不是以赛亚"柏林、弗里德曼、哈耶克、卡尔"波普尔这些自由主义经典作家。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正在被日益淡忘的人:作家王小波。
今年4月11日,王小波忌日,网易推出纪念专题,“从黄金时代到青铜时代,不过九年”,编首语写着这样的话:
“9年前,王小波以渗透在文字中的幽默与智慧,吸引无数追随者走上这条道路,造就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而9年后的今天,黑铁时代降临,这条路上已然人烟稀少,只有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小波?”
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王小波我不知道,但对于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无疑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说我现在有些许自由主义者的痕迹,或者今后可能走上自由主义的话,王小波是第一个引路人,像人生的第一个情人,第一次跌倒,第一滴水泪水,刻骨铭心。
我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高中二年级,其时他已经逝去5年。如同一切生前寂寞的天才一样,讽刺性的声誉如潮水般奔涌而来。那一年,我彻底摆脱牛顿带来的梦魇,进入文科班,在无所事事的慌张里,我像只馋食的野猫,四处寻找一切能够看到的报纸杂志。在我得知同桌h家订有《南方周末》后,可以想见我的欣喜若狂。在她的手上,我读到了南周纪念王小波逝世五周年专题。专题里,一句话惊住了我,张伯存在概括王小波的人生与创作时,用了五个字:星光照彻黑夜!后来,在我阅读王小波时,我不断想到关于沈从文的一句话: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我甚至很可笑的想起闻一多描述李白和杜甫的话“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那个时候我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量已经横扫文坛,后来我听说我们每年要出一千部左右长篇时,我就再也不提这个了。后来的日子,我拜托姐姐从市里买了一本名为《王小波作品集》的书。那是一本盗版本,里面搜集了王小波的几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个人尊严》,一个短篇小说《变形记》、两个中篇《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一个长篇《寻找无双》。在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满“挑逗性”的语言里跑马是一件快乐,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读到破鞋,丈二和尚,读到根号、sm的时候,我无法遏制的放声大笑。
我忽然泪如雨下
但是我的心在欢歌
有一摒有弹性的长剑
从我胸中穿过
带来了剧痛似的巨大快感
这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我站在那一个门坎上
从此我将和永恒连结在一起
不过,当时的我还是差一点将他划入了未央生、亨利"米勒行列,让我打消这个念头的是集子中的几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文章在对王小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对我的精神智力是一个极大的震撼,如果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对一个人想象力提出了挑战,那王杂文中所显示的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胸襟逻辑立场无疑对一个假愤青起到了初步启蒙的作用。王小波的透彻明白,不急不慌,幽默沉郁,顿挫叙述,一如多年后,我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读到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言:“一是它独特的思路,一是它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思路属于自由人文主义,是在经历过思想浩劫的国度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的结晶;他的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生,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字。”
这本集子在我的巧舌如簧下,以惊人的速度在整个年级流传,最后到我手上,以是不折不扣的“海带”。今天,我可以自豪的说,王小波的书我每一本都翻成了“海带”。
在我的心中,王小波的杂文远远大过其小说对我的影响。在对王小波杂文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从最初的恍然大悟,信服,到中途的深信不疑,再到现在的距离察视。我走过了几年。在大约两年以后,我开始集中系统的阅读有关自由主义的论著,才蓦然发觉。王小波就是中国实践自由主义的一个完美代表。关于自由主义他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他甚至没有公开说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而我们此时回头追溯,原来最信服过的语句,全都闪耀着自由主义的光辉。
自由主义者斯皮兹(david spitz)在临终前为自由派人士所写下了十个“信条”,他说: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超过平等及正义。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接受变迁的必然发生。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
“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
“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如果这是不许可的,起码也该是鼎立之势。要是再不许可,还可以退而求其次——你搞你的意识形态,我不说话总是可以的吧。”
“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生活。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
平心而论的说,这可能有某些附会,其自由主义符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读者的臆想,读者在读取过程中不断强化,把自自己对于自由主义的想像,将自由主义的思想填鸭进去。这也是所有经典都面临的问题。柯林武德曾这样评论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或可一解。
1998年,朱学勤在《自由主义者的言说》中曾这样论说王小波的自由主义。
“1998年言说王小波、不在于他的作品文学含量有多少高低(我看不出他已经到了能获“诺贝尔奖”的地步),而在于他第一次以文学作品呈现了一个自由主义的韧性风格,这一风格不仅对文学有益,对从事学术思想者而言,也是一副适时的清凉剂。”“最值得言说的还不是他的写作,也不是他的风格,而是他的生存方式。……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套高头讲章,它还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不是用来标榜自己拥有多少流行词汇,如“多元化”、如“边缘化”、如“殖民化”、如‘现代化”、最后如“自由主义”这个名词本身。自由主义不是用来谈论的,它是用来走路的——贴着地面步行。……”
朱文的这一段论说可以说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最好注解之一:“今日所论自由主义,不是黑格尔式的“内在自由”,它是提醒你直面外在不自由的现实,首先面对权力体制,包括面对那个有软性包装能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体制或作协体制。它并不要求你反抗,也没有理由要求你辞职,但能提醒你拒绝,一个人一个人一点一点地拒绝,而且拒绝的程度可以量化;一个人有多大程度拒绝,就有多大程度自由;有多少人拒绝体制,就有多少人获得自由。 ”
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向谁。
“自由主义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哲学观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相对而立;它的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的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与保护。”
每种思想学说都有其精神之处。有的学者一辈子就做理论上的拓展,有的人虽然不明白什么是学理,但是凭着天生的悟性,实践着这种学理。就像佛学,那和尚就是学者。那与尘世斋人一粥一饭,怀悲悯之心,难道就不是佛学吗?没有后者的存在,前者能存在多久,发展多久或可一问。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全文完-
▷ 进入向天而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