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光旖旎的蜀江河畔,座落着一个庞大的古村落,它就是被誉为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江南地区大型汉族古民居——株潭镇周家大屋。徜佯在这座古宅第曲折幽静的巷道里,让人品味不尽古村落昔日的荣耀、富庶和辉煌。在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中,高大、庄严气派的周家大屋,显得森严肃穆,宁静如斯。
雄风依然,古韵犹存的周家大屋在我记忆深处生长出情感的须蔓,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江西电视台在周家大屋分别拍摄《大泽龙蛇》、《茶女》的内外场景,使我多次想走近它,去访古寻幽,去读一读它的古朴与端庄,读一读它的沧桑与感慨。
是一个初秋的日子,我与友人向周家大屋走去,从车窗朝外看,只见那大片灰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隐蛰在绿荫丛中,营造出一种古朴悠远、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意境,使人的心灵趋于一份淡泊、一腔澄明、一种宁静。真的,周家大屋很平淡,但又非同寻常。这样的民居在各地触目可见,但像它那样数百间居室浑然一体,却又保存得如此完整,却已为鲜见。望着望着,陡然间那神恬静的民居熟悉感与亲切感,让我生出几分淡然的乡思,仿佛遥望到了童稚们在居宅里乡间追逐嬉戏的情景。周家大屋显得有些破败,但从依山而建的美丽环境,错落有致的设计格局,依旧可以看出,并感觉到周氏文化的底蕴,以及良好的传统沿袭。
车子在周家大屋前前院场里停了下来,我们踩着宽阔平坦但已杂草丛生的院场,不禁伫立四顾,围墙几近颓废,爬满了绿的藤蔓。院场左侧几株老树枝杆稀疏,显出几分苍凉,右侧矗立着几幢新式民宅,光洁瓷砖在阳光下闪烁熠熠的光茫,愈发衬托出大屋古老与沧桑。
走进周家大屋,摸着灰暗的板墙与木柱,踏着泛着青色的石条,我仿佛置身于时光幽深的隧道中,摸到岁月老人光滑猷劲的肌理。再看到到前低后高有利居室采光的天井,以及门窗上的镂空图案,花鸟虫草,瓷态万千,栩栩如生,宛若走进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特别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根梁柱之间,穿榫凿眼,组织得天衣无缝,虽然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牢固吻合。梁柱上镶嵌的木板,还饰以粗犷而又细腻的图案,古色古香,格调高雅,愈发显得美仑美奂。现居住在大屋内的老人告诉我们,周家大屋内原先居住两百余人,仍不觉得拥挤,屋内水沟通畅,而且很少检修瓦面,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人表现在建筑方面的聪颖才智。周家大屋大小房屋共280余间,均由四条横巷两条直巷纵横相接,环环相扣,达到了户户相邻井然相通的绝妙佳境,除三个大厅由屋柱与板壁构成,其它房屋均由方砖,沙土墙砌成。“振纪纲方入祖室,鲜廉耻莫由斯门”,这楹联蕴涵深远,不只朗朗上口,更觉周家人心境的幽深。据周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周氏继烈公五个遗腹子从黄茅义门周家迁居株潭,他们和睦相处,敦厚待人,勤劳节俭,陆续购田置地,后来从事桐油加工,收购与销售,聚集了丰厚财富,为了显赫一方,光宗耀祖,历时三载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占地9300多平方米的世居宅第。由此,周氏崇尚耕作,经商有道的佳话饮誉乡里,倍受外人敬崇,而今,居住于大屋的周氏后裔已基本上迁出古屋,在其四周另辟新室,繁衍不息,只留那古仆的屋宅守望着一脉亲情,给人一份静谧与安宁。在周家人的心里,大屋是充满生命力的载体,它垒起了由远及近有形和无形的精神和文化,我在其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眼见或触摸一方屋宅的实体,而是从手到心的质感的轮廓,俯耳去听,似乎有并不遥远的音律,连同我起伏的心音,在村庄上空回响。
周家大屋的宁静同时也来源于那片让人眼目峰心俱净的山水。走出大屋,我伫立门首放目远望,但见远处群山逶迤,近处绿野平畴,蜀江奔流,一片开阔舒和。更喜的是,屋后禁山林木成荫,鸟儿翩然啁啾,置身其中,让人温和恬静神清气爽。
周家大屋,江南保存较好的特大单体建筑,以其独特的生活音韵与院落重套的居住文化,真实地折射出历史的光辉,它像一首雄迈千古的词章,让人吟诵不尽其深厚的意蕴。它的宁静,是世外桃源般的清幽与悠远,是一种原始的朴素、清淡与美丽,它是古人留给现代在建筑与居住等诸方面最纯朴的词句。
-全文完-
▷ 进入徐小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