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是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减免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到补贴农业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数十亿的中国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刺激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扩大了内需,拉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行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立足农村,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避免“拔苗助长”。
首先,不要靠“天”吃饭,要完善农业发展配套设施,做到旱涝保收。打破某些地区的传统的、单一的种植模式,由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但严防“一刀切”。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在力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让农民自主经营。然而,基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小农”意识的狭隘性,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落实科技兴农政策,缩短干群之间关系。不仅仅只把科技送下乡,而是要送到田间地头儿;不仅仅只是把现场会开到地头儿,而应把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心中,从而调动农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向土地要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求使农民的生活达到宽裕。然而,切勿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也就是有一分钱办一分事,切忌重蹈一哄而上乡镇企业的覆辙,要着眼于土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经济环境,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道路。能够深挖土地潜力的,便加大对土地的投入;能够合理利用林、牧、渔的,便制定前瞻性的合理开发蓝图,万万不可吃孙子的饭。然而,基于大部分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如果一味地向土地要宽裕,恐怕一生得蹲在贫困线上。因此,针对一些劳动力富裕地区,不要把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要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渠道转移:一是向大中城市的外向转移,一是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内向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宽裕。
第三,面对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让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扼制一些不良现象的抬头。比如,近些年,一些农村婚丧嫁娶排场越来越大,烧香拜佛的迷信越来越旺,聚众赌博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些,都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因此,要多方开动思想,为农民营造寓教于乐的文化生活氛围。然而,如果仅靠一次“送文化下乡”,仅靠在沿街的房后院墙书写宣传标语,是不可能收到明显效果的,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尤其是村级政府,应该制定出农民能够自愿参与的文化活动。比如逢年过节的大秧歌,比如创建以农业科技书、通俗读物为主的适合农民翻看的小型图书室,比如成立业余吹拉弹唱队为婚嫁祝兴,为丧葬送行,等等,从而让农民跳出“小农”意识的狭小圈子,使农民摆脱“有钱的瞎摆,无钱的瞎攀”的陋习,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方针指导下,逐步使乡风文明化。
第四,不要混淆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的概念,农村有农村的特点,不能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可行性、实效性,不能为了达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在经济环境不允许的条件下,硬要房屋整齐划一、道路宽阔平坦、环境柳绿塘清。如果不能首先解决好农民的穿衣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好农民除了吃饱饭穿暖衣后边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毫不吝惜出在“羊”身上的“毛”,大搞形式主义,不仅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村级干部,不要打着建设新农村的幌子,在“村容整洁”这个最容易见效的四个字上大做文章,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而全然不顾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乡以上领导,要适时引导,使基层干部真正领会“村容整洁”的深刻的内涵,如果无能为力“整齐”,做到“洁净”,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第五,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庄稼人都知道,一块地有一块地的墒情,因此,村级政府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在哪块地上种植什么作物。当然,有时基于有些农民的思想狭隘落后,应引导扶持教育,但不可包办代替。这就要求农村干部,首先要完善自我形象,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成为农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然而,基于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家族式选举,有些干部仍在实施着“家长式”管理,甚至有些农村竟出现了“地痞流氓当村长”的畸形现状,因此,为农村挑选或选派干部,应引起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切不可因着干部的不称职,使农民成为一盘散沙,民主更上虽挂着羊头,但什么也没得卖的空幌子,而是切实抓好农村干部体制管理,使真正代表农民利益,为农民着想的好干部用民主的方法实施管理,让农民于心情愉悦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关键是怎么行,才能最终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认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的立项前,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将建设工作与当地某种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才进行环境改造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开发过程中控制量而保证质,塑造精品,开发特色;将广大农民集中在一起居住,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有利于团结互助和安全防范;打破传统的土地分散耕种方式,集中在一起进行集约化生产,减少耕作成本,便于管理;加大对农村的科普投入,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和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鼓励农民最大程度地将剩余的农产品推向市场,让他们富有商业意识。
以上拙文不成见解,期待交流。
本文已被编辑[暖玉]于2006-12-13 9:36:13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暖玉]于2006-12-13 9:37:1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周杰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