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这首校歌曾经激励了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投奔到黄埔军校的怀抱中来。
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这个“中国将帅的摇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不少的精英和名将。自1926年的北伐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埔精英们因政治取向或团结合作,并肩作战;或祸起萧墙,刀戈相向。一部军校史浓缩着中国现代历史的变迁。黄埔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由于“只有革命党,没有革命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在一筹莫展之时,苏联和中国共[chan*]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实现了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曾经,“黄埔系”作为蒋介石的嫡系是国民党政府控制军队的主要力量,也是统治大陆22年的军事支柱。而在共[chan*]党方面,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林彪等5位元帅均出自黄埔军校;大将、上将和中将中也有不少人来自黄埔。此外,在中国共[chan*]党领导的军队中担任正军级以上高级领导职务的将领也有近40人,而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还有周恩来、黄公略、周逸群、夏曦、左权、项英、赵尚志、李富春、陶铸等等。
在抗日战场上,处处都可见到黄埔师生的身影,神州大地到处都洒下了黄埔师生的热血,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人民的尊重。连盛极一时的军阀孙传芳也无奈地说黄埔师生“不知死!”黄埔师生之所以能所向无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革命的拼搏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军校设施极差,这所世界著名的军校在物质上相当匮乏,师生们有时甚至没有隔夜余粮;由于形势所逼,当时军校招收的学生也并非全部都是精英。他们入学前良莠不齐,年龄与学历悬殊甚大,年龄从16岁到30多岁不等,学历从小学未毕业到大学生都有。尽管来军校之前经历各不相同,但热血青年们都是抱着以身报国的赤心去的;学校录取的标准也是注重思想政治,只要革命态度坚决,可以培养为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的好苗子都行。军校有惟才是用的胸怀和气度,学生亦有不要钱财不贪富贵不怕苦不知死的革命精神。由于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每一期学生只接受了半年的训练和学习,但正是这短短的半年时间,却把他们培养成了铁军甚至是铁军统帅,他们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黄埔军校把思想政治放到和军事学习同样重要的位置,他们注重理论却绝不作书呆子,注重实践却绝不唯经验论,这就是黄埔精神。
时光飞逝,当年的黄埔精英们现在多已作古,世人凡与“黄埔军校”有微小关联的无不引以为傲。但当年黄埔先辈们在走进军校大门和在血与火的岁月中搏杀时却不可能想到多少个人荣誉,他们心中或许只有革命理想。为了理想,他们连生命都可以抛弃,荣誉和金钱就更不在话下了。大门上“陆军军官学校”和两边围墙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大字在昭示着后人和来者。提醒我们今天瞻仰黄埔先辈风姿,学习黄埔精神,就是要把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要求,在祖国遭受外敌入侵、国内军阀割剧的时代,时代先锋就应该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奋勇搏杀;而在如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时代弄潮儿就应该把在战场上搏杀的勇气拿到发展综合国力,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黄埔军校,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黄埔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力量。
-全文完-
▷ 进入江映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