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吟咏东坡居士的题画诗,可以想见东坡居士爱竹之深。想来东坡居士的住所,一定是翠竹满庭,绿影婆娑。居士在竹影丛中,一边吟赏,一边搦笔研墨,尽情挥写,享尽竹在春夏秋冬、风晴雨雪中的变换之姿。
如能生在古代,我一定要做个书童,伴随居士左右,为居士磨墨展纸,聆听居士吟诗,观看居士作画,耳听莎莎的竹声,呼吸阵阵的竹香——岂不快哉!
我想,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博得人们这么多的爱怜,其中必有缘故。古人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戴者竹篾,燃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看吧,竹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息息相关,人们种竹、咏竹、赏竹,画竹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为了描绘竹的倩影,我身背行囊,来到华南竹乡小住。山坡上的片片竹林,掩映着间间茅舍。清晨,竹叶粘满露珠,清风乍起,露珠散落,满眼碎银,叮当作响,使人如入仙境;夜晚,坐在窗前,观看竹枝在月光下起舞弄影,顿时,胸臆舒展,畅快淋漓。走进农贸市场,竹笋、竹席、竹椅、竹床……满眼满地。于是,我搦笔捻管,画了数十幅墨竹小品,顿觉珠玑满纸,清影摇风。
古人画竹,一定是出于对竹的特别喜爱。传说在五代,李夫人一日月夜,看到轩外竹影婆娑,映在窗纸上,极富情趣,遂对影描摹。此后,墨竹兴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相互传乘,留下众多的墨竹作品、画竹理论、技法。
说来也怪,墨竹之道,对于整个中国绘画来说,应属小技,而历代文人何以为此潜研不厌,激赏不止?白居易《养竹记》说得好: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是的,竹韧且劲,有节,虚心,弹力,这些自然的属性,象征着君子仁人的坚贞、虚怀,可见墨竹成为独立画种,并以后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文人雅士,用以遣兴舒怀看起来非墨竹莫属了。人们喜爱墨竹,争相索购,因此,才会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
据《植物学》载,全世界竹类植物共六十二属,约一千余种,仅我国就有二十六属,近三百种。我国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地盛产竹,有方竹、斑竹、紫竹、佛肚竹、粉笔竹、连理竹、实心竹、阔叶竹等众多品种,这其中以斑竹最为名贵。斑竹又叫湘妃竹,竹竿上有自然斑点,传说舜帝死,其二妃洒泪竹上而成,可见,对于竹,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中国字“笑”就是来源于竹,“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红楼梦大观圆的潇湘馆“千百竿翠竹蔗映”,让林黛玉居于潇湘馆,可见曹雪芹用意之深,想必潇湘馆的竹应该以斑竹为主,“斑竹一枝千滴泪”啊!
既然喜爱竹达到这种地步,墨竹技法一定十分高超,古人留下众多画谱,其中著名的有《画竹谱》、《墨竹谱》、《墨竹杂记》、《高松竹谱》等,竹谱中对撇叶、用墨、构图、章法、提款、立意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就拿撇叶来说,就有“尖不似芦,细不似柳,三不似川,五不似手”之说,可见先人对画竹用功之深。今人画竹,多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追求点线面的统一和笔情墨趣,有所创新,当代画家,在经过“中国画的道路为什么愈走愈窄的”质询后,对“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又进行了新一轮探索。
几年前,我在拍卖会上看见一幅明朝张应召的《月夜风竹图》,不知是真迹还是今人的伪作,在众多的作品中,他是那样的夺人眼目:几棵春竹,依于石畔,新簧初长,一阵新雨,一阵清风,在月光的映照下,竹枝摇曳,正所谓“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此情此景,一下把我带回到曾经住过的华南竹乡小镇。我仿佛看到了勤劳朴实的竹乡人,仿佛看到了竹阴下的竹篱茅舍。人们在竹丛中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是啊!人们种竹,赏竹,爱竹,画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想,竹同我们的情感恐怕是西方文化所难以理解的。
2003年9月6日写于华南竹香
(张三郎号问艺轩主人,有四十墨竹作品送赏者,来信免费相送,送完为止。
-全文完-
▷ 进入张三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