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原名汪道淮),安徽嘉山(现明光市)县人,1915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
1934年7,8月间在外读书的爱国青年相继返乡度假。由共[chan*]党员汪道涵(原名汪道淮)组织,开了一个“二三读书会”(人数不多,仅两三知己;又恰逢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故称“二三读书会”)在其间,汪道涵、秦其谷等人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进步书刊,研讨救国救民的道理。
1936年8月日本军队侵犯绥远,中国军队奋力抵抗。为了声援绥远抗战,汪道涵在明光(嘉山)组织爱国青年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进攻卢沟桥。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chan*]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告》。号召中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扬言在3个月灭亡中国。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的汪道涵和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的李纯儒(时化名为杜雷)等人暑假回到明光。他们很快组织“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他们油印,出刊快报,壁报,进行街头宣传。当时,汪道涵给在皖南做事的秦其谷一封书信,秦接信后立即赶回,参加热火朝天的抗日运动。8月的一天晚上,汪道涵在秦其谷家的套间里,发展了秦其谷等5人为共[chan*]党员。并成立了中共明光临时支部,会议推选为汪道涵为支部书记。之后他们听说南京有中共办事处,汪道涵就派杜雷(李纯儒)汪乃枢去找共[chan*]党组织,没有找到,后来的局势更为紧张,他们决定去 延安找党组织。10月上旬,汪道涵及家人、秦其谷等人,为了避免敌人的监视与破坏,他们一行半夜起程,步行到小溪河上了火车,来到西安。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转赴延安。
1937年底,汪道涵在陕北公学毕业,被派往武汉办事处工作。后来随新四军到嘉山工作。
1939年5月中旬,汪道涵领导的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去津浦路东开辟根据地。5月19日晚,四支队在张八岭(属嘉山县)通过铁路,到达自来桥(属嘉山县)。他们在盱来嘉(盱眙,来安,嘉山)做群众工作。并在自来桥一带发动群众。6月,汪道函领导的战地服务团,不久改属新四军五支队的领导。
1940年3月10日,汪道涵奉命来到自来桥朱山港劝说国民党嘉山县长周少藩继续合作抗日,周不听,当夜离开,向国民党盱眙县长秦庆霖靠拢。周逃走后,嘉山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任县长。4月初,中共嘉山县委成立。在县抗联的领导下,宣传抗 日,组织民兵,搞情报,做好统一战线动员群众参军。9月,日军调集苏浙皖3省的伪军17000余人,对嘉山大举进犯,汪道涵在艰巨的环境里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941年1月7日,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4月,汪道涵在大许郢(时属盱眙县)召开并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民主人士,教育界人士,文艺界人士及开明士绅等。会议推选汪道涵为参议长。7月,县委书记马义宏调出,汪道涵任县委书记(抗联主任)。开展了“劳武结合,保卫秋收”的运动。县武装及侦察队到外线活动,深入敌区,打击敌人,战果辉煌。随后,县委改组,与五河(现是蚌埠市辖县)合并,五河方面不同意,五河方面要求找胡服(刘少奇)同志,汪道涵与杜李(原大连市副书记)找到了胡服,事情是否定的,未果。12月初,汪道涵在大许郢召开了全县文化运动大会。提倡新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提出抗战文化,反对侵略文化。大力开展冬季扫盲的识字运动。随后,汪道涵因工作需要调离嘉山。
1943年3月。汪道涵调华中局党校学习。
1945年汪道涵调到淮南行政公署任方毅秘书。
1945年4月,盱(眙)嘉(山)支队调集10连的兵力,对明光以北的旧县,桑大郢,戴巷等地的日伪军及伪乡政府进行了攻击。我的祖父(时为伪乡长,1951年秋,在胡坦(原安徽省副省长)的建议下,我的祖父展转香港到台湾。1976年病逝于台湾。1988年骨灰运回家乡。)被“活捉”,汪道涵得知情况后,随后给张白锷(原南京军区城防司令员),戴嘉煌(原盱嘉支队指导员,中央军委纪检委处长)捎去信息,要求释放我的祖父并来信劝说我的祖父 出任盱凤嘉财政部长。次日,我的祖父在张白锷(我祖父的唯一的干儿子)的陪同下,回到了家。
1986年,汪道涵卸任后,先后为明光的老区捐助几所希望学校。
-全文完-
▷ 进入平淡S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