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湾小学是我的启蒙学校和第一母校,尽管她坐落在合江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但在我看来,她却是一所被古朴典雅所环绕拥抱,被青山秀水所环绕拥抱,被清新香甜的空气所环绕拥抱,被甜美动人的美丽传说所环绕拥抱的花园式学校。
整个学校为坐北朝南向,大约修建于清朝末年,占地约上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排场铺张,是我们那里方圆几十里修建得最豪华·最漂亮的房屋。学校的建筑总体上是一个较为规范的长方体,长约150米,宽约60米,高约4——8米,占地面积较大。由南向北共三层房屋,第一层房屋的正中开有一道大门,大门框上嵌有两道高约2·5米·宽0·75米·厚0·15米的厚重扎实的木门,大门的门框为坚硬的石柱,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内容已记不清,字体为颜体,笔力雄建,门框的两边和顶上用青砖混石灰砌成,大门两边在修建时本来各雕刻有一个精美的石狮子,但我在那里读书时已经不复存在;第一层房屋与第二层房屋之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大石坝,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形大天井,大石坝的石块镶嵌得十分整齐规范;第二层房屋与第三层房屋之间有六个大小一致的边长为3——4米的正方形天井,也全是由一块块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块镶嵌而成,这六个天井呈h形分布,每个天井中都栽有两三种花草,分别是兰花·葡萄·花椒树·栀子花·芭蕉等,由于年深日久,天井内没有花草的地方大多长了厚厚的青苔,春天站在天井旁边观看,会让人想起“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栏杆聚落花,此是春归处”的佳句,给人以湿润清新之感。这三层房屋的两当头都另修了房屋,使其与三层房屋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层房屋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第二·第三层房屋为竹木结构(串架结构)和木结构,整个建筑都用青瓦覆盖,雕梁画栋,飞檐流舟,充分体现了清朝末年的建筑特色。
学校解放前是一个姓曾的大地主的庄园,由地主庄园改为学校,是解放后的事情。尽管改为学校后将原来有些破损的墙体作了修整,并改变了部分房屋的结构,但从总体上看,庄园原有的风格依然保持着,到处充满古朴典雅的味道,特别是处于第一层房屋(此层房屋全都建有一层质地极好的木板楼)正中间,踏进大门内之顶上的那个戏楼,看似十分陈旧,实则古色古香,戏台的台柱及四周栏杆上雕龙画凤,各类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展示了当时修建此楼的工匠们精湛的雕塑艺术水平。看着这些雕刻中的人物·场景,看的人也仿佛走进了他们生活的年代,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也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
学校前面是用长方体石块砌成的栏杆,栏杆呈半圆形,每隔一块石块就留有一个透风口,透风口和长方体石块的分布十分规则,非常好看,完全有一种几何图形美;栏杆全长约100多米,高度大约两米多(从栏杆内看去),两端与学校的墙体相连接,浑然一体,栏杆的石块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已经变得很黑很黑,给人一种黑色幽默感。栏杆与其说是当年曾姓地主修筑的防盗防线,不如说是一道给人感觉十分舒服优美的风景线。因为,它根本起不到防盗的作用,要想进入栏杆内的人完全能够手攀栏杆的石块脚踩透风口爬翻进去。栏杆以内东西两面各开有一道大门,由东向西依次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一块泥土篮球场·一块大石坝·一大片老师种菜用的菜地。栏杆外面和两侧环绕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一小片一小片的山林·稀落的农舍以及少数李树·桃树·柑橘·橙子柑等,后面则是青一色的大片山林,并有一口供老师们生活用的水质清澈无比的水井,这口水井也是曾姓地主当年修建庄园时打的,从井台四周的石板被踩得平滑细腻,井壁四周青苔密布的情景即可见其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此外,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学校所在地形的美丽动人的传说。据懂得地理风水的阴阳先生讲,当年曾姓地主之所以把庄园修建在那里,是因为那里是一块宝地,阴阳学上被称为“美女晒羞。”这虽是我们那里民间流行的一个传说,但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我听到这个传说后,由于感到十分有趣,便想弄清楚它的依据何在,于是,便向多少懂得一些地理风水的父亲请教,他把我带到隔庄园两三里远的对面,将“美女”的头·胸·手·足及羞处指点给我看,并对我说,曾姓地主在修好此庄园后,曾多次对人炫耀说,他从此不仅事业将更加兴旺,财富将积聚更多,而且子孙发达,永享富贵荣华,后来,曾姓地主之所以家业毁败,是因为有人趁他外出,在暴雨如注的漆黑之夜,偷偷锯掉了自然生长在羞处的一根大黄角树,从而破坏了“美女晒羞”这一难得的好风水中关键的部位,使风水宝地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是处,所以,富甲一方·显赫一时的曾姓地主的后代至今早已销声匿迹。听了父亲的指点和所讲的故事,我越看越觉得学校所在的地形真的象一个仰卧的美女,学校的房屋正好建在“美女”的肚肌与羞处之间,而羞处也确实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我不禁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大自然的地形地貌与人世间发生的许多事情一样,真是无奇不有!
这就是我眼中的启蒙学校和第一母校,我就是在这所环境优美的学校里度过五年的小学和三年的初中生涯的。在前后八年的时间里,我的生活虽然过得十分清苦,经历了不少的寒冷饥饿,但感受更多的,却是温馨·真情·关爱。因而,我虽离开她二十多年了,但当年上课下课时值周老师敲得“铛·铛·铛·铛”清脆响亮的钟声,为配合农业学大寨而与同学们一起去扯青草踩入田中做肥料(学生集体积青草肥)的情景,“文革”后期和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学校批斗某老师时全校300多名师生异口同声·口诛笔伐参与批斗的荒唐场面,粉碎“四人帮”时铺天盖地张贴的庆祝标语,赵老师在我不幸受伤时对我无微不至的殷殷关爱之情等,仍深藏于我的记忆深处,并将永远把我伴随。
如今,新龙湾小学同全国许许多多的学校一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普九”的东风,已撤除了原有的建筑物,代之而起的是一幢三楼一底的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宽阔平整的水泥篮球场和操场坝,并有一条泥石公路通向学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名称也由新龙湾小学改称为进宝小学。我不禁为年轻的·充满蓬勃朝气的进宝小学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兴奋,也为祖国教育事业的日益繁荣昌盛感到无比的自豪!但与此同时,我又为新龙湾小学的消失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
为何惋惜和遗憾呢?这不仅仅是由于我个人对新龙湾小学有一种念旧情结,在那里留下了许多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最主要的,是它的消失使得一个文物价值很高的建筑物永远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因为,我曾到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居”及一些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游览·参观,象新龙湾小学这样的建于清朝末年,且建筑风格很有特色的保护较完好的建筑物,现在已经极为少见了,在我看来,它与我看到的那些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比,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向上申报,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当时的决策者完全可以考虑在其附近新修一所学校,这样做,既能改善学生的读书环境,也增加不了多少费用,又可以将原有建筑保护起来,充分发挥其所应发挥的价值,让其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传诸后代,让后代牢记历史,以鉴未来。如果这样做,那该多好啊!但是,已经撤除消失的东西不可能再现其昔日的原貌,就象泼出去的水不可能再收回来一样,只能是“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了。
写到这里,我被一种深深的无奈包围,我只好在心中说:再见了,新龙湾小学。
2006·10
-全文完-
▷ 进入歌永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