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虞美人>>祭相关何处

发表于-2006年11月28日 凌晨0:02评论-2条

李煜是南唐中的最后一个主人,史称南唐后主。

可我喜欢称他为词人,一个有着两种身份,两种命运,爱恨于一身的词人。

这种经历,以及李煜在文学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帝王中,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词留下了他百年身后的无尚荣耀,这是他在帝王位时所不可比拟的。在看古诗词时,我们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李煜所留下来的词,以及他在当时社会中所发挥的影响。他的词贯穿了他一生的情感经历,是他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也是他辛酸血泪的人生突变,直到为了词以及词后面的愁怅而付出的生命代价。

李煜是不幸的,他的不幸是他父辈们种的因,在他这结的果。却是亡国的痛,亡身的恨。从历史角度看,李煜是无可无奈,只能接受的一种果,也是潮流所不可阻挡的因。

他在位一十五年,他的词同时也以城破出降为界线,彰显了他在文学中脱胎换骨的两种境界。我喜欢看他后半生所写的词,相信很多喜欢李煜词的朋友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在他统治的社会中,以及他屈为人臣的时期内,能与李煜在词上比肩的人,是找不出几个的。当时的帝王太宗,更是无法望其项背。但最终,李煜却死在了只会机断权谋,不能容人的太宗手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也是喜好李煜词的历代文人心中的一大悲哀。

词最终成就了李煜,却也是词最终让李煜走上了不归路。

由一个锦衣玉食,生活奢糜的帝王,走向一个要为行走自由,生命安危和生活窘迫而日夜忧心的李煜,在人生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中找一个自我安慰的籍口,是很难的。李煜心中的苦,身世的悲,世态的冷,无不一点点激发出李煜对亡国那锥心的痛,和世俸朝碌在危亡时却没有一个人替他挽狂澜而切齿的恨。可是,痛亦枉然,恨亦枉然。

李煜应该是一个诗人,一个词人,一个纯粹于文学的诗热,词人,就如李白,醉赋人生,风流万世。可李煜生就帝王家,没有性质的选择,使他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李煜的父亲李璟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词人,但在词的成就方面却远不及李煜,而我想,懦弱的李煜最终成为一个末代帝王,与他的擅长,填词不无关系。李家以词上的成就传世代江山,亡国恐怕也在情理之中了。

可叹了锦秀万里的李氏江山。

可惜了满腹才华却不懂文治武功的李煜。

可悲了臣下子民所景仰的不过是一个没有宏图远谋只专注于诗词歌赋的君王。

只能寄情于笔的李煜,舒发自己内心无言的凄苦,无言的伤情。他的词无不充斥了一种浓浓的伤,切切的痛,这是从他心里流出的血,从他肺腑中淌出的泪。“剪不断,理还乱”,正是他万般滋味上心头的真实写照。而“小楼昨夜又东风”让他沉浸在对往日尊贵生活的无限向往之中。

风,轻轻的吹拂在昨日的小楼,那楼角的铃鸾声,那琉璃瓦上急奏的雨点声,是否又一次敲醒了词人已逝去的梦麋。面对昔日的故国,雄心是否还在那往日的追忆里?寂寞的梧桐是否真的能锁住清秋之梦?念去去,千里烟波,故国已不堪再回首月明中了。

李煜的千古绝唱留给后人的都是满纸辛酸泪,可他的泪和愁却都若隐若现被他揉情万种的悲情在了他每一篇,每一句词里了。让我们每一个喜欢他词的人,看不见,猜不透,却能在心里深深的去感受。这是一种触及到你灵魂深处的颤音,让你不知道愁从何来,悲往何去,却已满目伤愁,无语泪流的情怀。

只是,以情舒怀的李煜却不知道,政治的刀,已阴毒的架在了他脖子上,只等统治者挥刀了。

在诗词上颇有建树的李煜在政治上却十分低能,他的词在当时的权贵阶层,在民众社会,在文人圈内,一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赞誉,他们欣赏,传抄,颂读,甚至膜拜,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这当然不能不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觉,严密关注。一个落泊的君王,又怎能与当时高高在上的帝王去争时势之长短,散播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呢?

终于,李煜的《虞美人》激怒了太宗。

终于,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悬挂于李煜头顶的刀,无情落下。

终于,一代帝王词人带着他无尽的悲情,满腔的伤感,惊世的华章,绝尘而去。

我们不妨再一次的来欣赏一下李煜的巅峰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道出了李煜应景而赋,因情而歌的悲切心怀。从文学内含来看,它不失为一篇千古佳作。现在读来,依然那么荡气回肠,韵味悠然。

多少春花秋月的往事,多少良辰美景的欢悦,都随那小楼里的风,飘然而至,又翩然而去,这样梦里来回千百转,何处是个尽头啊!

可太宗还是举起了刀,因为他看到的不是那如泣如诉的景致,不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愁苦。而是一个企图叛逆的阴谋,一个吹响复国宏愿的号角。因而,太宗感到无比的凉意,窜入他阴暗的心里,尤其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只是朱颜改,更是刺激的太宗夜不能寐,食不能咽,如梗在喉,以至于不吐不快。

李煜的伤情终于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

但我很是怀疑,是因为李煜一时的伤情,能让太宗无比愤怒吗?做为一国之君,想必他是可以读懂李煜的满怀伤感。在李煜手有重兵时尚能肉袒出降,何以在失去权力,失去自由时,要谋图篡逆呢?

这只是太宗为落下那罪恶的刀时的一个苍白的借口。

李煜的多少愁,多少苦,却无以诉说,都附于那东流的春水,浩浩而去。

太宗的几多阴,几多险,同样无以言表,便随那举起的刀,凶狠的落下。

是揭开太宗杀李煜真相的时候了。

李煜在政治上的无能,却在诗词歌赋中,表现迥异,以他的文学才华和素养,甚至在当时的社会,带起了一股深深的热潮,而弄潮者,便是李煜。

太宗当然是不能容忍的,在治国平天下,他从李煜手中接过了江山,他是强者,是帝王,是不能任何人捋其威严的,尤其是拱手让出天下的李煜。

败军之将,何以争锋。

而李煜之才,恰在此时,无情的淹没了太宗那乏善可陈的政治威望和文学造诣。

躲在文学角落而无以自陈的太宗,凶狠的盯上了才华横溢的李煜。

他嫉妒,他羡慕,他无奈,却又呲出了冷冷的牙。

于是,李煜在花自飘零雨自流,无言独上西楼中悠然而去。

于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太宗拉起一层厚厚的遮羞布。

于是,我们为不能在看到李煜的词而成为千古憾事。

一首《虞美人》竟演绎了千年的风流佳话。那江春水向动流了又流,带走的是一腔腔,一怀怀,无奈的思绪,无慰的情愁,也带走了我们对“春花秋月”的无尽思念,以至于数百年间,让我们想起的,依然是那回首故国的李煜,还有他那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豪情。

而谁又能记的起太宗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相关何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龙翔云舞点评:

立意精彩。构思精妙。
作者用切切的文笔带领人们再次走回千年前的那段岁月!
春花秋月,岁岁东风。何时了?
当宋太宗赐给词人诗词一般的药酒之时,词人留给了世人毒药一般的词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评论共[2]个
凡人莫烦-评论

思绪联结千载,字里行间有与古人共通的伤感,却多了一份理性的分析。不错!
  【相关何处 回复】:感谢关注 [2006-11-28 15:47:14]at:2006年11月28日 早上8:33

相关何处-评论

感谢关注at:2006年11月28日 中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