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散文家曾经这样对我们一群文学爱好者说:很感动,在一个企业里,在工作都很繁忙的情况下,你们还能坚持写作,还能耐得住这一份寂寞。以我的智商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文学是寂寞的。
确实,如果不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现在谈文学好像和社会有点格格不入。最起码我在很多场合是不愿提起的,免得被讥之为“文屁冲天”。
可话又说回来,既然文学是一门学问或者说是一门学科,那就要有人去做。虽然很多人认为做这样的学问简直就是在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就像在我们看来,考古、地质这样的学问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可还是有许多人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去挖掘。
钻进去,就有乐趣。有人选择用夜夜笙歌来挥洒自己的生命,有人用功名利禄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他们的自由和乐趣。而选择考古、地质、哲学还有文学这样“无用”的学问作为自己的追求当然也是一种自由和乐趣。
在我个人看来,文学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去探求心灵上的那片净土,是可以解惑的。把一些社会现象,把一些人生感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难道不是件好事?
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对于我们这些好文者甚至是专业的作家而言,都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文正必身正。作者本人必须能够抛弃杂念,忘记功利,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你的主题。现在太多的应制文字、应景之作,或是受人钱财与人消灾,甚至是背弃自己的良知;或是空洞洞无一物,仅仅把一些华丽的词藻堆砌在一起,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这样的例子古今有之,未来想必也还不少。
其次,作者还必须有生活的阅历和磨练所成就的敏锐眼光,可以在纷杂的世象中擎其要领、明辨是非,给出一个正确的观点。所以象关于人生的话题,如我这样的门外汉绝不敢涉足。因为毕竟年轻,写出的文字、表达的观点很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也许会误导读者,这就与文学本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先要有个人的小环境,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斟酌字句,给自己的心灵把一把关,尽量的让文字纯净一些。还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不奢求支持,只要求不要讽刺。不过现在看来,这都有点苛求。物质社会追求的就是物质,好像精神已经被放在了墙角,很少有人问津。我们有谁能够不被物质或多或少的左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很幸运,在我的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傻子”能够经常聚到一起,在烟雨还有许多未曾谋面的朋友能够交流。不为别的,只为追求心灵上留下一片净土,洒下文学的种子希望她能够发芽、开花,当然最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全文完-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