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三年,鲁迅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故事新编》。至完成此作之时,鲁迅已达晚年的创作时期。《故事新遍》的产生,开创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从内容上看,作者借用传统历史题材,加入西化的艺术手法,重新编写了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从思想上看,其对传统国民对儒家道家尊崇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全书共收录了故事八则,由于创作时间的不同,八篇小说在思想特点及情感倾向等方面有很多异别之处。
这八篇小说洋溢着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补天》、《理水》展示了劳动的壮美及对劳苦大众的颂扬;《铸剑》熔入了主张韧战、与旧势力旧封建不懈斗争的性格;《奔月》写出了一个勇士孤独的心境及对浊世的无奈;《采薇》、《出关》、《起死》则充斥着作者对儒道思想重有力的抨击;《非攻》热情歌颂了墨子的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整部小说集借助古典神话、故事,把现代生活细节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对儒道思想毒害下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层地揭露,对禹墨侠思想和劳动人民进行了正面热切的讴歌。
下面就《故事新编》中对儒道思想及当时社会思想消极方面的形象批判做一浅述。
鲁迅《故事新编》中对儒道思想的深层揭示,主要集中在《采薇》、《出关》和《起死》三篇中。《采薇》涉及的主题思想是后世的儒,《出关》写孔老,涉及的是儒道;《起死》涉及的是道。其中《出关》三篇的最重要之作,其他两篇皆由此篇衍生。
《采薇》写的是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儒家历来把伯夷叔齐看作“肥遁养高”的表率,鲁迅却在小说中把他们置于一个“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绝地,让他们在乱后太平中孤独地死去。在这两个人的身上,儒家思想的气息浓郁得让人窒息。作品一开篇就笼罩在这种氛围中,如伯夷的“向来是最讲礼让”,谈话中时常附带的“不合先王之道”;周王伐纣时,叔齐拉着伯夷拦住周王军队时嚷嚷着关于“孝”、“仁”的论辩,这些都是他的固本守儒的结果,,儒家思想已经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了,使得他们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去维护他们认为神圣至上的原则,当周王朝获胜而致改朝换政,他们认为“不但不孝,而且不仁”,最后落得匆忙出逃,以消极的方式避世。当他们躲进首阳山时,认为反抗周王朝最好的方式是“不食周粟”,以野果树叶充饥,后来野果树皮也没有了,后来听说薇菜亦能充饥,便吃起了薇菜,但后来又听一妇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论述后,两人绝食而亡。这篇小说通过叔、伯两人“通体的矛盾”揭示了儒家思想对他们的毒害及那种消极抵制的无力与软弱,展示了他们毫无出路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揭露了儒家思想的腐朽本质。
《出关》是三篇中的得力之作,小说描写孔老之争而西出函谷关的故事,孔子和老子的哲学皆尚柔,但孔子是以柔进取,老子则以柔退却。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张入世。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尚崇出世,在小说中终于选择了出关。在离开关口的时候,被关尹留下讲课。他所讲的内容虽然头头是道,但却不被人接纳,结果一无所为,这证实他实际上是一个什么也不会做的空谈家。作品描绘了老孔对话、西行途中遭遇等等事件,表现其落寞的心情,借此批判了老子处处退让的消极思想。作品刻画了一个腐朽无能的老子形象,批判了道家在思想行为上的冲突。
《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为底本,以独幕剧的形式加以演化,通篇处处充斥着各种矛盾的冲突。庄子宣扬虚无主义,主张物我等观,泯灭一切的生死、古今、大小、贵贱区别。到了骷髅复活向他索要衣物时他却一反以往主张,喋喋不休论生死、辩古今、分大小、明贵贱,一心分清物我,力争是非,宣称有无衣物是一样的。当那复活人拿衣服时,却推说自己衣服要着装面见楚王。如此生动有趣的描写对照,深刻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虚无主义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
以上三篇小说集中深刻地对儒道思想言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揭露了种种朽木思想的迂腐可笑、退化落后、矛盾四出的弊端,以及对国民思想的毒害,是造成国民劣根性的重要原因。这是从思想及政治领域而言,而就文化方面来说,鲁迅先生并不排斥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关注。
另外,在《故事新编》的其他篇章中也隐晦地对儒道思想进行了批判揭露。例如在《理水》这一小说中,作者除了正面颂扬大禹及人民群众这些人物外,还侧面描写了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言论、官员有名无实的考察,从而达到批判儒道思想造成的对人民的毒害。那些所谓学者因循守旧、排斥新生事物、鄙视劳动,特派官员的形式考察,都是作者对他们的讽刺和嘲笑。
整部《故事新编》对儒道思想各种落后腐朽、充满矛盾的言行进行了层层剥茧。同时,作品中洋溢着作者对禹墨侠思想的歌颂和对人民群众的热情讴歌,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谈了。
-全文完-
▷ 进入凤凰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