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被俗尘扰,诗兴渐成空。
消魂秋暮时候,也拟赏残红。
三两朋俦相约,趁个晴明共酌,高处赋征鸿。
云岭在身外,禅意入心中。
曲三叠,词数阕,展眉峰。
疏狂半世,何必辞作牧樵翁?
传说山林烟雨,或有天人曾宿,是处邈群雄。
但纵双襟袖,揽得一川风。
今年10月底,萧然在网上结识同城诗友渔唱起三更及风满楼,喜不自禁,步东坡《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之韵填词一阕,寄二位诗友,邀请相聚品茗。渔唱起三更及风满楼各步韵填词酬和,此词即为渔唱步韵唱和之词。
此词风格平淡中见雄奇,思路开阔,立意高远,音律和谐,朗朗可诵。以“我”之视角,娓娓道来,用词平实,语调清和,人物形象潇洒俊逸,言语间自然流露出旷达的襟怀,甚得苏词之味。
通篇以“我”的口吻叙述对暮秋出行的设想。“长被俗尘扰,诗兴渐成空。”写盼望出游的原因,味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不落俗套,以平实的语调,抒情发端,紧接着突兀而起,出人意外地摆出个不同寻常的景物,“消魂秋暮时候,也拟赏残红”,此四句构成完整的一节。单看前两句,或许感觉平平,
三、四句一转,即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是对摆脱俗事的一种迫切的愿望。作者把这种感情写在秋暮残红这种景象里,语言显得警醒动人。“拟赏残红”,这里要作个说明,闽南四季花果飘香,秋暮残红这种景象,在闽南是可见的。但从作者来讲,秋暮赏残红并非写实,而是借以表达一种渴望摆脱俗事的心情。“拟”字在口气上引出全词的意境只是一种设想,为下面的叙述开了个引子。
“三两朋俦相约,趁个晴明共酌,高处赋征鸿。”继续叙述对出行的设想,实现叙述视角的转移,并将词境荡开。“三两朋俦相约”,朋俦,朋友,陆游有句:“扫除狂习气,谢绝醉朋俦”。“趁个晴明共酌”,此句口语入词,“趁个”二字重音,也在音律上实现一个转折,使语调在平和中出现一个变化,显得更为轻松自然。“高处赋征鸿”既将视角放开,也为下句的小结作一个铺垫。此三句从全词的角度来看,与上节实现承接,从上片的角度来看,又较好地实现了转折。“云岭在身外,禅意入心中。”延续一贯的口气,拨高词境,从上句的写形写景转入思想上的联想,也为登临的情景作个小结。此五句为一节,既承接上节,又在语气上作了一个歇拍,为下片的语调另起作了准备。
上片气韵疏密有度,小节内各句语气连贯,节间又有足够的联想空间。从单片看,各整句起承转合自成体系,以节来看,实现了全词的起承功用。语言富有特色,收结精警,意味绵长。
下片转入对聚会的想象。从上片我们可以想象,聚会的地点应是在一个高山之上,在这样一个远离俗尘,易生禅心的地方,诸友唱和,“曲三叠,词数阕,展眉峰。”“三”在这里既暗指聚会之人有三,也作虚用,指唱和词曲数量众多。籍诗词互诉心曲,甚为相得,眉峰展,胸中块垒顿消,此情此景,怡心怡神。
“疏狂半世,何必辞作牧樵翁?”此句单看似显突然,其实作者是延续上片的叙述,从上片到“展眉峰”均是设想过程的口气,此句除转入抒发看法,作一个自我的感叹。也是对起句“长被俗尘扰,诗兴渐成空”的一个回答,同时引出下句更加清空灵动的词境。“传说山林烟雨,或有天人曾宿,是处邈群雄。”此句体现了作者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力。不辞长作牧樵翁的原因是作者对于天人的一种想象和倾慕。也是上片结句“禅意入心中”的结果,数句之间,看似萧疏,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绵密悠长,将出游的设想引向辽渺的精神境界。古人诗词,登临多怀古,作者却在登临这一行为上寄托了对中国传统的佛老思想中的静、空之境的向往,显得不落俗套。“是处邈群雄”,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身为牧樵翁,与天人交往,出尘脱俗,抛却利欲,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的心态足以傲藐群雄。
在这样的意境中神游,是作者对于出游最高精神的向往,也是对诗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愿望、想法。此词叙述至此,本已达到高[chao],但作者在自己的想法中神游,依然不忘同行诸友。这样的神游毕竟不能手携天下往,因此,作者用一种叙述口气向诸友说:“但纵双襟袖,揽得一川风。”这是一种可以感受到飘然欲仙的行为。但请纵开双襟袖,揽得一川的清风,此结不单为整个出游的设想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将词境推广阔无垠,留下了无穷的意味。
此词在韵律上的处理较有特色,还有两个亮点,一是“三两朋俦相约,趁个晴明共酌,”“传说山林烟雨,或有天人曾宿,”这两处均押了暗韵,使语气更为流畅合拍。二是上片结句处理成对,下片结句用了流水对,使词句的形态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词虽为步韵,却丝毫不显局促。全词不用一典,却韵味深长。用语平实、流畅,意态飘逸、清和。承转自如,手法娴熟,深得淡雅之味。尤其是结句“但纵双襟袖,揽得一川风。”虽不敢苏子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相比,萧然以为,气势上是有几分相似的。
-全文完-
▷ 进入萧然人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