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岛西南海滨的胡里山炮台,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岸炮,我有幸于一九九二年六月目睹了这一庞然大物。
胡里山炮台因位于胡里山上而得名。胡里山,突出于厦门岛南部海边,地势险要,与对岸的屿仔尾、龙角尾形成封锁厦门港的绝妙犄角,从明代起就设有炮台,派兵驻守。
现存炮台为清时所建,连同城堡占地一点三万平方米,糅合了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如今尚保留完整的城门、城墙、城堡、护城壕、清兵营房、弹药库、操练场等军事设施。
它之所以中西结合,是因为它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注意洋务最早的官员应属林则徐,那时叫“夷务”,其主张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真正做起来是在咸丰十年(一八六一年),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上奏文,主张联合外国力量,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于是创设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具体做法,用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话说,就应“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武器”,他们认为外国“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形势下,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彭楚汉会同总督筹建了胡里山炮台。
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三月八日,胡里山炮台正式动工,经过二年八个月的建设,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十一月八日竣工。炮台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设东西两个炮台,安放主炮和护炮。台面用鸟樟树汁、糯米、石灰、纸筋、砂石拌和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异常坚勒,可免敌方炮弹爆炸引起碎石伤人。两炮台之间有隧道互通,中间存放炮弹,至今存有二十九枚,士兵活动安全隐蔽。隧道出口处连着下面的二座兵营,配炮兵一百四十名。中间为操场。炮台上最有名的是两尊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一八九三年制造的全钢海岸炮,口径二百八十毫米,炮重五十吨,炮长十三点九三米,炮轮规道直径七点三六米,炮高四点六米,宽五点二九米,可三百六十度旋转,射程一万零四百六十米,有效射程可达六千四百六十米,主炮当时以每门白银六万两才购得。
胡里山炮台建成后,虽没有在当时得到充分利用,但还是在中国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记载。一九oo年八月间,日军曾借口厦门东本愿寺被焚,突然派陆战队登陆,妄图独占厦门。消息传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脱去炮衣,掉转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舰和日本领事馆。日军慑于大炮的威力,不得不于八月三十一日撤兵回舰。
一九三七年九月三日,日本军舰三艘闯入厦门外港,炮击白石头、胡里山炮台和曾厝海军机场。胡里山炮台及其它炮台开炮还击,克虏伯大炮以每分钟两炮的巨大威力,创下了将日军八百三十吨级的驱逐舰“若竹”号拦腰击沉,日军死伤二十一人的辉煌战绩。
炮台现存东炮台大炮一尊,护炮二尊。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西炮被拆毁。有人又骂起了中国人自己不爱惜东西,把如此贵重的文物给轻易毁掉糟蹋了。我倒不这样认为,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是世界著名的兵工企业,产品遍布各国,然而现在举世搜索,硕果仅存的惟有这一尊,至今在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里仍然保存着清廷的奏折、朱批和构筑海防要塞、购炮、外派留学生出国培训等历史照片,克虏伯兵工厂更愿意斥巨资回收大炮,这不但不说明中国人糟蹋了东西,反而证明中国保护工作做得最好,当然如果西炮也保留下来就更好了。
近百年来,胡里山炮台一直是军事禁区。一九八四年五月,胡里山炮台对外开放后,以其集园林、古迹、名胜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一九八六年,辟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胡里山炮台的前沿,新建了“望归亭”、“盼归台”,游客可以通过望远镜了望金门所辖的大担、二担诸岛。分别有第一、第二、第三等展厅,在展厅的门前,如今伫立的是电动的与真人一般大小的“兵”“勇”,身体可以左右转动,眼睛也能眨,它们已不必担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只需摆摆样子就可以了,当时的炮王现在也真正不需要它的发言了。记得在电视上观看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实况,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中,不但有“胜利之本”的三军将士,还有许多车载的地对地、地对空、空对地、空对空导弹,有振奋人心的可以发射到任何一个大洲的洲际导弹,应该说是现在射程最远的“炮王”了。
当年文廷式曾在诗中吐露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遥夜苦难明,他洲日方午。一闻翰音啼,吾岂愁风雨!”我们今天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日方午”,但至少可以告慰他的是,难明的“长夜曼曼”终于过去了,百年舞翩跹的魔怪也被赶跑,一位当代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而兼诗人用实际行动吟颂出了激荡人心的高音“一唱雄鸡天下白”,其每次关于国际局势的发言在世界上都如重磅炮弹响彻云霄,他相信只要中国“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也是仅靠几门钢铁巨炮的力量无法做到的。
-全文完-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