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贾雨村,我们先来看《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
一、“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二、“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外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于是我们便知作者将假话(贾化)、假语存(贾雨村)、胡诌(胡州)、等等不真实的虚幻隐蔽在了这个人物的身上。
“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耳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简单几个词,一个帅气英俊却又穷困的书生形象便一跃纸上。其实不止如此,如果读红楼读得细,你就会发觉,曹雪芹在介绍贾雨村这个人物时更为详细一些。不仅连他的相貌、衣着、地位、出身、背景、经济现状、生存方式有所介绍,更将他的理想与抱负也有所交待——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之后,曹公便开始刻画雨村的性格:
一、雨村于甄家巧遇了丫鬟娇杏,又兼娇杏频频回首,便自为心中有意与他,写出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闲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又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贾雨村是极具过人的才华又极有不凡抱负的一个人。
你瞧,他自己不也说了么:“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
果然,在受了甄士隐的资助后,雨村于明岁春闱大比时展露了头脚、显露出才华,会了进士,选入外班,升了本府知县。
此一、曹公所写便是雨村的“才”。
二、书中写雨村受了甄士隐的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之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又,甄士隐向雨村道:“十九日乃黄道吉日,兄可即买舟西上……(后面略)”而雨村向葫芦庙内的和尚道“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而于第二日的五鼓踏上征途了。
五鼓,即五更。我国古代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晚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一1∶00为三更,1∶00—3∶00为四更,3∶00—5∶00为五更。
不过略谢一语与五鼓进京,又可看出雨村此时的为人并不惯于虚情假意与急迫赴试的心情。五十两白银,我们试想,在当初社会,一个小姐每月的生活费仅二两(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提“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钱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五十两白银,又将是多大一笔财富!若换一善于此术、工于心计之人,势必对此将有一番惺惺做态的感言兼背躬曲膝的叩谢。
此二、曹公所写便是雨村的“真”。
三、雨村自大考封官之后,于甄士隐的岳父封肃(风俗)家门前过,再次巧遇娇杏。此处曹公写的蛮有意思,原文录下:“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后面略)”
贾雨村看到了“隐”在门内的丫鬟。只一个“隐”字,便叫读者浮想连翩!我们试想,新太爷上任,任谁都应是轩昂气宇,耀武扬威两眼紧盯着前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说得便就是金榜及第的才子们喜悦与粗旷的心情,又岂肯认真看街市两边的人家门户?既看了人家门户,又可能刚巧走到封家便望了一眼吗?可见雨村必是坐在轿中东张西望的。那又为何要东张西望呢?
书中的甄士隐说过“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可见雨村归来的日期是冬日。而士隐随僧人而去之时,是在当年仲秋火起事件之后的二三年。书中写:(士隐)“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我们先假想,是不是因为这样呢?雨村于第二年冬返回甄士隐处,满目所见甄家已是火灭后的苍凉与荒废。于是士隐打听邻居街坊,得知士隐已来到了如州,又刚巧自己官封此处,于是趁这走马上任从街前经过之时,瞧一瞧有没有巧遇恩人的可能呢?
所此之外,我想,再找不出来贾雨村能看到“隐”在门内的娇杏最好的解释了!
且先不管雨村是不是有意寻找恩人,我们再看雨村之后的表现,原文录下:
“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又“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锻,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做二房。“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
赠百金给封肃,实则是给甄家娘子。“寄一封密书”,“转托”实则也是为甄家娘子。
为何呢?我们先看封肃的名字,隐喻着风俗。又有何风俗呢?自然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百姓自己的令,自己的民风世俗。有句话道:男女授受不亲!我们想,风俗如此,又更况对方是一个丈夫离家的女人!
所以,雨村想要讨娇杏,便存在了困难,所以才“寄一封密书”与“转托”。雨村想要报当年甄士隐的知遇之恩便也有了困难,于是才“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这样一来,外人看着是雨村与一个男人封肃打交道,实际,雨村是假借此名,还了甄士隐的情!
此三,曹公所写便是贾雨村的“义”。
鉴于以上,贾雨村的性格便也出来了。在没有候补应天府之前的他是个有才华,性情真率,尚知义理的小小官员。
然后我们再看这段话:“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贪、酷,是贪污与刑酷。作者用“弊”一字,可见这贪酷本是当时为官的一种弊病。雨村此时之所以被革职,终其原因是其上司不满于他,向当今圣上参了一本,什么擅纂礼仪、沽清正之名、结虎狼之属,说起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事件发生。只有恃才侮上,触怒了上司,才导致雨村被革职。
而雨村为什么要恃才侮上呢?根据以上所分析的雨村性格,他必对于官场上的一些黑暗与不公有所不平,而屡屡与上司发生冲撞,更不懂得巴结与讨好上司!
这其间,贾雨村曾于黛玉身体怯弱,连日不曾上学之时闲步于外,鉴赏村野风光。至于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并有一副破旧的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此时雨村,正是落魄之时,见此对联也曾思“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但进得庙来时,只见一龙钟老僧在煮粥,雨村问了几句话,见答非所问,但又不再意起来。
其实这句话,曹雪芹写在这里,意旨以此点醒尚在追求仕途的贾雨村,知足吧!激流勇退吧!有余的时候,请适可而止!而又以贾雨村来象征宁荣二府,繁荣昌盛之时当为大厦倾覆的那一天早做准备。
贾雨村,一个封建社会导致其人性人格转变的悲哀人士,贾家,一个封建社会导致其衰败与灭亡的悲痛家族!
此对联出现在书中第一回,有异曲同工兼点醒主题之妙!
说到此,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莫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作者李白,圣贤之人。诗中所道字字句句,如果凝缩起来,不就是这“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么!
“智通寺”,智通,智慧通灵,除却大圣大贤之人,凡人谁又能达到如此?
所以贾雨村,终于错过了自己的那一点被上苍点醒的机缘。
然后,我们再看贾雨村候补了应天府之后,对于接手冯渊一案的初时态度,原文录下: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
可见初任应天府老爷的雨村,尚是个正义的雨村,不然便不会做出“大怒”、“放屁”、“白白的走了”、“立刻”“再动海捕文书”这样的事与说这样话了!
又,雨村一见了案边的门子对他使眼色,不令他发签,看了门子所抄的“护官符”,讲述了冯渊一案的来龙去脉与审判前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
先不说这段话是否出自雨村的内心,至少这段话内的意思应当是雨村目前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关于这一点,贾雨村的心里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但,雨村打发了门子后,“再斟酌斟酌”,权衡了利弊之后,徇私枉法,冤判了冯冤一案。
雨村的官职,我们都知道,是因为其做了黛玉的老师,经林如海书于贾政,“题奏之日”便“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正因为如此,雨村立即平息了大怒,转而,替薛蟠开脱起罪名来。这样,不但保住了乌纱帽,且做了个顺水人情!
可见,当时社会,升职与革职,是多么儿戏!完全取决于是否对上级的哄骗与顺从,如果没有“护官符”的坦护、得罪了本地的大族名宦,性命都要丢掉,还谈什么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呢?那样的专制体制,迅速地使经历了一次官职被革的雨村,很快就学会了为官之道,之后,便有了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变卖其家产,把其收藏的古扇抄来孝敬贾赦的大胆包天坑人家产败业的恶劣事来。
此时的雨村,已经完全丧失了内心中的那些美好品质!
以至于,书中第七十二回,贾琏闻听林之孝说道雨村降了,不知真假时口中道“真不真,他那官儿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好。”
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从一个穷书生起,反反复复历经了几次官职的升降,揭开了官场的内幕,完美地演绎了一场官场现形记,而我们,目睹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用笔,“题奏之日”“轻轻”、“不上”、“白白”“斟酌斟酌”等等几处毫不起眼的用词,就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贾雨村从一个坦真有学识有才干不知弄虚做假的谦谦君子,转变成腐败官场中连人格与人性丧失的奸狡圆滑世故残忍利欲熏心,善于巴结与奉承权贵的人。
贾雨村的身上,曹雪芹不仅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更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深痛厌恶与唾弃。又通过贾雨村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当时一些“幸运”的读书人完整而又悲惨的命运,读书,进京大考、高中居官、体尝官场黑暗、经历人性的转变、循私枉法、巴结勾结权贵、革职、上枷锁、获罪,这一循环不变的规律。
关于高鹗所续,贾雨村的结局,实在无心力去思索,但其所写雨村升了京北府尹管税务,与恩人甄士隐偶遇一段,其不顾恩人的性命而离去,其见利忘义的本性被描述的淋漓尽致,此也算是对刻画贾雨村的一处成功用笔。红楼梦后四十不是原著,所写文字便也不能代表曹雪芹的思想与观点。所以,对其引用,反倒是耽误了对原著思想的探究与深入,所以,暂不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做任何分析与作任何评判性的文字!而关于贾家灭亡的原因,因此,也便只能凭猜测了。
且先不管众人的猜测与分析如何,终归不能代表曹雪芹前辈的真实意图。但我想,贾家灭亡,定是与贾雨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文完-
▷ 进入紫色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