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面对着一湾浅浅的海峡运涛

发表于-2006年11月17日 上午10:57评论-0条

每一次重大的战争,都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当后人来到硝烟散尽的昔日战场,总会感叹战争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在极度破坏之后完成新秩序的重建。一九九二年六月,我在厦门参加一次经济协作会议,会议主持者抽空组织我们去参观厦门的景观。厦门有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八景共二十四景,我们只能去其中几处。

驱车先到了思明区的黄厝村,一个海边寻常可见的渔村,这里不是旅游的景点,惟有白色的沙滩,停泊的小舟,以及一间售冷饮的小亭子,乃一幅无比祥和的景象,但却是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战火的战场。所以黄厝又很特别,直至七十年代初,黄厝还是军事禁区。因为在离此十四海里外的对面卧着大、小金门岛、大担岛和二担岛,这是当年炮轰金门的最前沿阵地,炮火硝烟曾灼热这里的一滴滴海水,高分贝喇叭声曾震碎一轮轮蛟洁的圆月,这里的天空曾弥漫着高度的紧张,这里的潮汐曾夹杂着主义的争论和亲情的思念。对面的岛上早已经没有了居民,只驻扎着九千国民党的军队,我们用望远镜能看到岛上写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字样的宣传标语,我们都不以为然地笑了,如果认真执行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政策,国民党在二十年代岂不就可以统一中国,何至于七十年后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呢?

战火的遗迹已无处可寻,但在我们的记忆中,却不会忘记哪个特殊的年代、那场特殊的战争的。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一直要绞杀诞生在东方的这个社会主义伟大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他们的军事行动失败了,在一九五五年万隆会议上,他们在外交上也惨败下来。他们想要用以前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分割中国的领土,制造“两个中国”。一九五七年五月,美国屠牛士导弹部队进驻台湾,六月二十八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要消灭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一九五八年七月,中东事件爆发。七月十五日,美国政府派遣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登陆,对中东事务进行武装干涉。在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怂恿和包庇下,台湾方面也不断出动飞机深入祖国大陆内地,在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甚至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轰炸。与此同时,在中美关系变得极为紧张的时刻,蒋介石也想趁火打劫,不断向金门、马祖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增兵,至一九五八年夏季,金、马两地的兵力已达十万之众,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日,蒋介石亲临金门岛视察,要求官兵“与阵地共存亡,即是与国家共存亡”,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从望远镜中看到思念的大陆,从此没有离开过台湾岛。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七日宣布进入“特别警戒状态”。并下令国民党军向福建沿海打炮。

七月十八日晚,北京也召开了各军事部门负责人开会,毛泽东谈道: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金门炮战,意在击美。十九日,总参谋长召集海军、空军、炮兵及总参谋部有关部门领导人,对炮击金门作了具体部署。入闽人民空军首先于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同国民党空军进行了四次激烈空战,击落国民党空军飞机四架,击伤五架。夺取了福建上空的制空权。接着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组成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建立了空军前线指挥所、海军舰队前方指挥所,各参战部队迅速进行炮击金门作战准备。至八月中旬,在这一期间解放军在福建前线部署了地面炮兵三十六个营、海岸炮兵六个连共四百五十九门火炮,海军八十余艘舰艇和海、空军二百余架飞机。

八月二十三日十七时三十分,解放军前线部队近五百门大炮一起开火,不到一个小时就打了近两万发炮弹。这次炮击被新闻界形容为“万炮轰金门”。刹那间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转移到金门这个小小的岛屿之上。二十四日,炮兵和海军舰艇实施第二次大规模联合炮击,击沉、击伤国民党军大型运输舰各一艘。不幸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指挥打响“卢沟桥事变”第一枪,时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的吉星文(吉鸿昌之侄)将军,以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的身份被炮弹炸中身亡。同时阵亡的还有另两位副司令赵家骧(辽沈战役时卫立煌的参谋长)和章杰。“国防部长”俞大维受伤。身为数学家的俞大维事后对炮弹准确落在指挥所大惑不解,因为据情报,解放军手中掌握的大炮射程不足以到达指挥所,这里应是炮击的死角,非常安全才是。因为打到这里的炮弹是苏制大炮发射的,他派遣多名特务多方侦察,终于从苏联获得了最准确的情报,大炮射程确实达不到他的藏身之地,炮弹是在飞行极限后落下来碰巧炸着了指挥所,俞大维更惊慌了,认为天意不助国民党,于是就辞职离开了台湾。

面对美军在台湾海峡的调兵谴将,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仅前线三军连续发起炮战、海战、空战,全面封锁了国民党军的物资补给线,迫使金门守军被迫全部转到地下。九月三日解放军前线接到毛主[xi]命令:“暂停炮击金门三昼夜”。九月四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我国政府的声明,宣布我领海线为十二海里,指出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其上空,确定了金门海域在十二海里的领海线以内。

九月六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对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提出严正警告。九月七日,美国军舰公然为国民党军运输船和军舰护航。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一照打不误,二只打蒋舰,不打美舰。九月八日,实施第三次大规模炮击,炮击持续五个多小时,击沉、击伤满载弹药、物资和人员的国民党军登陆舰各一艘。十一日,人民解放军又炮击三个多小时,后两次大规模炮击行动,为国民党军护航的美国军舰均在炮击时仓皇逃向外海观望。

在金门被全面封锁的情况下,美国逼迫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企图搞“两个中国”。蒋介石不肯放弃两岛。为扩大美蒋矛盾,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共中央决定对金门炮击“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实行“绞索政策”。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暂停炮击七天,“你们领导人与美国人订立军事协定,是片面的,我们不承认,应予废除。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们的。你们不信吗?历史巨人会要出来作证明的。杜勒斯九月三十日的谈话,端倪已见。站在你们的地位,能不寒心?归根结底,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上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容许其实现的。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切爱国者都有出路,不要怕什么帝国主义者。当然,我们并不劝你们马上同美国人决裂,这样想,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屈服于美国人的压力,随人俯仰,丧失主权,最后走到存身无地,被人丢到大海里去。”十三日,彭德怀又宣布再停两个星期,以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十九日,美国军舰再次为国民党军护航侵入金门海域,同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要于二十一日访台。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提前恢复炮击。二十日,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实施第五次大规模炮击。此后,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实行双日不打单日打,较大规模的炮击只进行了两次,一次是十一月三日,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战争边缘政策”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另一次是一九五九年一月三日金门国民党军炮击大陆沿海村庄,为惩罚国民党军,福建前线炮兵于七日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发射炮弹二点六万余发。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打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一九五八年秋冬一直延续到毛泽东和蒋介石辞世的两、三年之后,一九七九年元旦,我国公布了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两岸合作的基础,“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整整打了二十年的炮击因中美建交而宣告结束。

因为双方炮战的真正对象,还有一个美国,炮击金门可以说是国共之间武装斗争的延续,但从战略角度看,这次特殊“内战”的双方又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自己早就兄弟分家变成两个中国了。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有趣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即:a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抗拒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状态,在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上,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状态,在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此抵消,促使台湾海峡出现了长期的对峙局面。党争、政争在炮战中已经降为次要,统一与分裂之争明显地上升居于主导位置。防止美国分割版图、肢解中国始终是毛泽东第一位的思考。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一旦国土出现分裂,统一便成了高于一切的国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故“炮击金门”,其实是海峡两岸间矛盾由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之争在向统一与分裂之争过渡的标志。我们现在读武侠小说,书中常有一种顶级高手才会使用的武功,叫隔物传功,也就是说,甲、乙两人较力时,丙从旁向甲发力,而实际上受力大的是乙,从而达到明着打甲,暗中击乙的目的。毛泽东无疑就是这样的绝顶高手,明着在打蒋介石,暗中却是帮蒋介石拒美掌握台湾,蒋介石也是高手(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曾称毛、蒋、周为中国当世三位伟人),毛泽东的出招,他也完全领会了意图,见招拆招,没有给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借口。

这次炮战,也是特殊情况下心照不宣的国共之间对话,双方的统帅都调整了政策,共[chan*]党方面,做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务实的毛泽东提出可以和平解放台湾,可以一国两制,通过中间人给陈诚传信,“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台湾虽然暂时还没有在这个条件下回归,后来,邓小平却把“一国两制”构想应用于香港、澳门,成功地使香港、澳门脱离英国、葡萄牙统治而回归祖国)。

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打消了反攻大陆的梦想,全心致力于本岛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工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改变了台湾过去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人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我们去得时候,早已炮声停、海浪平,我们只能用想象的去欣赏那场怪诞的炮战,它没有充满攻城掠地的攻防,尤其后期双方只是空对空的炮弹,从指挥员叶飞上将一直远离战场在北戴河指挥作战,就可以了解战斗的形势,绝非你死我活的性命之搏,倒更象是中国人过春节在放烟花助兴,是诗人气质的领袖营造的另类“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演出。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以革命的同路人身份相识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分裂,彼此打了几十年,中间又有第二次合作,做为老对手,他们之间最后一仗,却是以这种类似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式收场,而最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实现第三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上两人却又不乏默契,金门炮战是一次,西沙保卫战也是一次。七十年代,两位中国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已卧病在床,南越侵占中国西沙岛屿,人民海军决定进行西沙保卫战,由于国共两党还在进行有趣的炮战,海军应绕道走公海,毛泽东却在病榻上告诉解放军将领走台湾海峡,将军们有些疑惑,但还是执行了命令,国民党海军将领也茫然,请示了统帅蒋介石,蒋介石不但没下令打炮,反而允许国民党海军用探照灯为解放军海军照亮海面送行,可见最了解蒋介石的还是毛泽东。他们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都是坚定不移的,所以看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好,看到“一定要收复台湾”也好,表达的都是盼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套用《三国演义》的话说,就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我们在黄厝海滨所体会的心得。

本文已被编辑[晴茜绮梦]于2006-11-17 11:59:1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晴茜绮梦点评:

祖国的统一是共同心愿
终有穿越浅浅的海峡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