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向阳湖畔桂花情忘川

发表于-2006年11月09日 下午5:34评论-0条

咸宁向阳湖曾经是文化部“五七”干校校址。上世纪60年代末代70年代初,数千文化人下放在这里劳动,咸宁的地方风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京后,他们撰写文章、接受采访,总是对咸宁的风光、物产念念不忘。有的怀念这里的藕荷、灵芝(蘑菇)、鱼、蛇,有的回忆这里的竹子、树木、云彩,更多的是屡屡提起咸宁的桂花。著名文物专家朱家晋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回忆起向阳湖的鱼、莲藕、荷花、水鸟,特别提到桂花:“咸宁还有一个美丽之处,是桂花,丹桂树粗大无比,有时你还没看见桂花,就闻见了香味。”

在向阳湖畔的王六嘴,在甘棠小镇,在进城的公路边,都有桂花开放。这些香味浓郁的桂花,给了不少寂寞的心灵以无声的慰籍,给平淡枯燥的干校生活带来了些许情趣。青岛大学鲁原教授说,到了干校,知道咸宁是桂花之乡,心里也涌起几分香甜。随大卡车拉煤拉砖,走到桂花树下,总让司机稍事停留。下车在桂花树下享受一会儿它浓荫的庇护,赶上秋天,饱吸几口它香甜的空气,似乎可以摒除连队里那凝固的批斗气氛。著名评论文学家谢永旺在《四季拾零——向阳湖生活杂记》里,也讲述了同样的记忆:“记得,走小路进县城,刚刚转上公路,路边坡下就有几棵桂树,都很高大。桂子飘香的时候,每逢进城路过,远远就能闻到,不仅驻足呼吸观望。”

干校后期,劳动强度与斗争热度有所减弱。著名学者顾学颉先生在《向阳湖点滴》中回忆:“遇上天朗气清,几位较熟的女同志叫我同她们一起,到不太远的山坡、村舍,采集灵芝、药物、野花,或在桂花树下拣点桂花,那里一片桂花香,熏人欲醉……这段生活,回想起来,令人难忘。”

浓浓的桂香激发了文化人的诗兴,劳动之余,他们写了一些咏桂的诗歌、对联。王六嘴有一颗很大的桂花树,香气袭人,有时坐在车上路过,便可以闻到香味。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赋诗写道:“丹桂谁栽大合围,夹衢双阙势巍巍,轻车驰过争回首,金色凝眸香满衣。”著名学者王利器先生曾在向阳湖做过一副对联:“汀泗桥头英雄不死,向阳湖畔丛桂飘香。”据他自述,上联是怀念他那黄埔军校毕业、在北伐汀泗桥战役中牺牲的表兄;下联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向阳湖王六嘴的桂花树大、品种多;二是以“丛桂”喻指咸宁干校的文化人多。如今,若是将这些诗联镌刻成碑,立在桂树旁边,完全可以成为向阳湖文化村一处绝佳的景点。

探亲的时候,干校人总是带上一些桂花制品,或馈赠亲友,或做成汤圆庆祝家人团聚。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咸宁杂记》一文中也提到,他虽然没有去过桂花的专业村,但每次回京总要带上一两瓶桂花酱。谢永旺先生回忆:“初尝桂花,也许就在干校,不过记忆清晰的却是离开干校以后。我已奉调返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小说编辑,赴济南组稿时,几次转道滨县去看好友丁宁、江波。江波同志从总政下放滨县……丁宁同志业从干校转到哪里。我去了,有黄河刀鱼佐餐,极鲜美。酒是加饭黄酒,烫得热热的,加上一把桂花,酒味和桂花味都加倍的香醇。我赞叹桂花味道好,丁宁笑着,拿了一个罐头瓶来,那瓶上赫然印着产自咸宁。好似他乡遇故知,十分欣喜,陡地忆起坡下那高大的桂树。”

多年以后,他们还深情回忆咸宁向阳湖畔的桂花香。热心挖掘向阳湖文化资源的李城外,曾向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单士元先生约稿,单先生回信写道:“承嘱写在向阳湖劳动旧事,但屡写屡辍,至不成文,使我记忆不忘者,是向阳湖甘棠桂树飘香、灵芝满地之境界,信笔写出,以报盛情。”他的题词是:“向阳甘棠,桂香满天,灵芝铺地,如入仙境,每一念及,为之神往。——在湖北咸宁向阳湖甘棠镇劳动两年,此地有桂花灵芝诱人,久居忘返,别后二十余载,尝忆于怀。”

浓浓的花香,勾起了干校人对往事的记忆,密切了干校人与咸宁的联系。青岛大学鲁原教授在《千里桂花香》一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离开干校二十多年以后,咸宁日报一位素不相识的的老工人,在读了他回忆干校的文章后,特意让在青岛海军某部服役的儿子,给鲁原教授带去两瓶桂花酒、两瓶糖制桂花。这让他更加思念咸宁的桂树:什么时候能再到咸宁的桂树下乘凉,能不能把咸宁的桂树移到北方?不久,他终于如愿以偿:他的一个亲戚到咸宁参加一个技术鉴定会,开完会,带回了两盆桂花,送了他一盆。他把桂树种在庭院里,精心护理,浇水施肥,咸宁的桂花,终于开在了青岛大学的校园!

为此,鲁原教授感慨万分:向阳湖干校的四年,无休无止的批斗留下了许多酸涩的记忆,唯有桂花保留着一缕幽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忘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简凌 | 荐/简凌推荐:
☆ 编辑点评 ☆
简凌点评: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所幸,过去的是酸涩,
迎来的是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