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上山下乡
1969年的开春,广播传来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一时间,各单位、街道居委会连续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大力宣传“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凡是有子女是初中毕业以上的、没有具体工作的家庭,其父母在单位就受到动员,孩子们就在街道居委会集中学习“最高指示”,要求学生们“主动”报名上山下乡。
虽然动员大会开得轰轰烈烈,主动报名的却没有几个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持观望态度。为了尽快地落实上山下乡工作,有工作的父母在单位就受到“通牒”:“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山下乡,则准备参加‘学习班’提高思想”。
在文革时期,提起进“学习班”谁都谈虎色变。在“学习班”里,一是集中,期间不准回家;二是学习有关“最高指示”和文件,书写学习心得;三是经常受到“帮助”,非皮开肉绽你不会“清醒”。
为了避免母亲再受到“触及灵魂”的“帮助”,我在街道居委会报了名。报名以后我了解到:上山下乡人员需要迁移自己的城市户口到落户的生产大队去(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国家给予每个人400元的“安家费”,其中100元是用于购买必要的农业生产用具(锄头、刮子、扁担、粪箕、镰刀等)和日常生活用品(锅碗瓢盆等)。再有就是每人每月供给15元加45斤粮票到生产队“预分”为止,一般计算到6月30日(我们是3月底下去的,只有3个月的生活费);余下的255元就作为今后知识青年在农村建房的补助费了,统一由生产大队管理,不得挪用。
出发那天上午,县里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知识青年个个胸佩红花,知青代表上台表决心:“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扎根农村干革命,在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在锣鼓喧天的红色海洋里,知青们登上大卡车分头奔向各个公社(现在的乡镇)。
在公社,知青们也受到公社领导和生产大队领导及生产队长们的欢迎,欢迎仪式结束后,知青们按点名集中,由自己的生产大队分别领走。
我们生产大队一共有20来人,在山间狭窄的土路上,沿途的岔路处,不断有生产队长领走自己的知青。到了大队部,知青已不足10人,可我独自一人还必须跟随生产队长黎二哥继续向前进(我明白:谁让自己是个“狗崽子”呢?)。沿着更加难行的羊肠小道,傍晚时分我来到了一个小山村,这将是我――一个刚满16岁的小青年的“新家”。
-全文完-
▷ 进入冬-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