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父亲山也

发表于-2006年11月05日 晚上9:44评论-3条

“人瘦得皮包到骨头上了,连打针的肉都没了。”

父亲在电话里这样形容母亲。隔着很远的距离,我能感觉到父亲语气里潮湿的无望与悲伤,我生平只见过一次父亲流泪。

1

童年时代,故乡是农业合作社性质的集体耕种模式,只记得父亲和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回家时往往要到后半夜。听母亲讲,那时候因为没有奶水喂我,奶奶将豆子面炒熟了用开水稀释后给我当奶水喝。就是这样,也经常出现断粮的危机。好在我虽然身体羸弱,但毕竟活了下来。

在我之后,母亲曾经生过3个小孩,全部在出生不久后夭折,我懵懂记得,最长的一个我的弟弟只活了19天。每次父亲点起火把去往山凹里扔我的这些弟弟妹妹,母亲就会当即昏死过去一回。也就在农村土地改革包产到户的第二年,生下我现在唯一的妹妹之后,母亲病倒了。

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在北风夹杂着雪花的季节里,挑着百十来斤冬梨去离家70里远的县城去卖,隐约记得当时好象能卖4元钱。父亲鸡叫时分去,鸡叫时分归,每次都会给我带回一个价值1角钱的油饼,而他自己只就着雪水,啃奶奶烙的谷子面棒子。

那时妹妹刚学会爬行,母亲的西药里有一种外皮裹着黄色胞衣的药片,不知怎么被妹妹发现了居然是甜的,妹妹要吃,母亲便让她用舌头舔外皮,因为这样的药里边很苦,妹妹经常会掌握不好火候,有一天晚上被药得抓耳挠鳃的……在地上蹲着烧水的父亲见状,使劲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半天没有出声,眼里浸满了泪水。忽然,父亲一声仰天长叹,我觉得破旧不堪的茅屋险些塌了下来。多年后,我在电视里听到过草原上狼的叫声,父亲当时的长叹就是如此的绝望和自嘲,我经常在不经意间会想起父亲的这次长叹,每次都是肝肠寸断的伤心。

2

怎么可能?就在前几个月,我给母亲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将她接到省城,在人民医院给她做了详细的检查,确诊是慢性胆囊炎;在医院里看了一段时间后,基本上恢复了的,怎么突然腹泻严重到了这种程度,父亲电话里虽然没有说,但我听得出来,他已经有了给母亲张罗后事的打算……

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4点,头一天给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给母亲打吊针。此时是什么情况,我不能确定,好在远远看见我的族人们脸上没有任何不自然,我知道,母亲尚在!

没等两脚跨近门槛,我喊了一声“妈妈”便泣不成声。

母亲贴在炕上,抬头看了我一眼,极其微弱地叫了一声“儿”同样也被巨大的伤心淹没了后面的话语……

父亲听到我回家了,好象当时有了主心骨,高兴得孩子似的:

“昨天,我按你说的,叫了大夫给打了吊针,人好多了;好多了,晌午还了半碗汤呢……”

这几年,父亲的牙突然掉完了,还不到60岁的人,头发几乎掉光了,仅有的也全部白了。端详着忙里忙外的父亲,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我在想:一个人的生命到底能够承受多少苦难?而承载了如此多苦难的身体如今还能够担当多少劳苦?面对我这个出了农门,自立门户的唯一的儿子、兴许,他唯一高兴的理由就是能在我身上看到他生命的延续。我多次劝说过父亲,让他少种一点地,有吃有喝就行了,父亲举了很多他还有力气的例子,一定不能对不住那些儿女一样的土地。

父亲告诉我,村里下了几十年来都不遇的大雨,好多地方都遭了洪灾。很多人感染了痢疾,母亲主要是因为身体原本就虚弱,拉肚子就拉出了血,只几天就拉脱水了,已经到了垂危阶段;若不是族人劝说,至今也不会打电话给我,怕来来去去花路费。不过你来了也好,正好,顺便把我们两的棺材板给拉来……

兴许父亲在说这样的话时,心里没有一丝对儿子的怨言,但在我听来,包涵了太多的无奈与忧伤!

上中学时,要到离家60里地的镇上去念,因为贫穷,同村的几个都没法和我走到一起;他们来去都是骑自行车,我徒步。路很远,且不好走,要翻过两坐山。父亲怕我走不动路,每半个月要给我送一回干粮,同样是鸡叫时走,鸡叫时回。我曾经多次挽留过他,让他在我的宿舍里挤一宿,歇歇脚,父亲风雨无阻,从未答应。主要是怕我的干粮不够吃。我的三年高中下来,父亲等于挑了一担干粮直接从西北老家去了北京一个来回。直至今天,自己的儿子已是而立之年,仅仅花费几十元钱从省城回家看望一回,对他来说,几乎成了张不开嘴的额外要求,而一旦这种要求得到满足,他竟高兴的和我的那些侄子们一般,跑出跑进、欢天喜地、逢人便说。

父亲一辈子没有过什么值得高兴的经历,听奶奶讲,他幼年时爷爷便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了,及至和妈妈结婚时,正赶上国内那场酷似浩劫的灾难,人和人之间几乎不敢说话,早请示晚汇报;生怕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关进猪圈。接下来为了迎接我的到来,他又愁苦了三年时间,在我之后,父亲亲手将自己三个短命的儿女扔进了山凹;包产到户是农民几十年来盼望的事,父亲本可以高兴一下的,母亲的病更加加深了父亲的灾难,此后的几年里,父亲没有在对我表示出太多的关心;他常常告诉我:如果你妈妈的病好不了,咱父子这辈子就没什么指望了;我结婚那天,按说他应该能高兴的,只是因为我对这门从小定下的娃娃亲事的反对,父亲几乎是如临大敌,生怕我搅了,处处小心翼翼;整天就顾了盯防我,连饭都没吃上。后来我又是离婚、在外结婚时,父亲虽然来了我的地方,也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省城,可他已经没有什么理由高兴了!

3

小女1岁半的时候,我们全家去看望父母,父亲一把抢过我女儿紧紧的贴在胸口,翕动着嘴唇没有了语言,泪如泉涌……

也就是这一年,妹妹出嫁了,父亲很小心地和我商量,能否把我女儿给他在老家带几个月?虽然知道家乡不是太适合小孩的生长习惯,我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要说他老人家最开心的一段也就是这一段和孙女共同生活的经历了。

那一段时间我总是能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平时很少给我电话,理由是家里一切都好,而电话费高得惊人,一次电话打下来就够他一个月喝茶了。电话里全是女儿日常玩耍的林林总总,父亲描绘得相当详细,生怕漏掉了某一个细节,往往一说就是半个小时,并在电话里一再说:不怕,几个电话费有什么……

过完春节带小女回城时,父亲一夜没有合眼。抱着她一直到车启动时才松手,豆大的泪珠在岁月腐蚀得浑浊的眼眶里打转,用手去掩不及,有几粒重重地砸向地面……

4

好在母亲的病经过多方调理明显好了许多,能下地走动了,甚至去地里摘了新鲜的辣椒,帮我们张罗了一份虎皮辣子下饭。父亲几日来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许多,破天荒要我启一瓶酒和他痛饮几杯;就着火辣辣的酒味,父亲断断续续给我描绘着明天的蓝图。

我脊背突然一丝凉意,季节去了又来来了又去,而年迈的父亲一旦倒下,谁能扶他起来?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6-11-6 1:36:1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爱。文章通过点点的生活细节,将父亲内心的深情描画出来,真挚感人。

文章评论共[3]个
文若书-评论

欢迎新朋友和你的文章。
  【山也 回复】:谢谢文若书的修改指导,我是来学习的,希望各位今后多指教, [2006-11-6 2:12:53]
  【文若书 回复】:希望你在烟雨里快乐进步!!! [2006-11-6 11:09:33]at:2006年11月06日 凌晨1:39

cuikun0214-评论

读了这篇文章心里好难受 我也想念我的爸爸 呵呵```感谢作者和我们分享 我认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和进去 会让我感动的流泪  人一生最难报答的只父母养育之恩  明天我也该打电话问候下。。。。只希望作者的家人会身体健康~~~
  【山也 回复】:十分感谢你,我母亲的病目前有了大的回转,我没有想到,这个大家庭中有着如此多的良师益友,看来我真是来迟了,我会尽量抽取多的时间和你们共同学习,谢谢你们! [2006-11-6 8:40:25]at:2006年11月06日 凌晨3:10

竹川夫-评论

平淡但至深!at:2006年11月06日 上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