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歌词中耍洋文已成流行歌曲的一大嗜好,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如孙悦的《怎么hapy这么来》,孙楠的《不见不散》,田震的《执着》等等,简直是不胜枚举。此种现象,姑且呼之为“流行歌曲‘洋癫风’”---我们的流行歌曲患怪病了。我便一音乐发烧友为之“会诊”,我认为病因不外乎有如下几条:
一是语言包装诉需要。已故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表演的小品《如此包装》便揭示了语言包装的“妙谛”--演员若不会“嗯哼”“哇塞”“嗨”等之类的洋腔,首先在语言上就老土了,就不具备流行潜质,要想走红就不更不用说了。
二是歌曲品位的需要。如今有句口号喊得很响:21世纪的文盲将是不懂电脑和外语的人。大约此口号强大的感召力使“词人”们意识到:不会用洋会作词的词人必将被称作文盲词人。
三是歌曲表现力的需要。大概是洋文的发音“独特”,母语天天听来不新鲜,弄几个洋文夹进去唱唱,必有“一鸣惊人”,洋声夺耳之功效。既能夺耳,表现力岂有不强之理?四是“入世”的需要。我国即已“入世”,就意味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想法融入“国际大环境”,力求“全球化”。只用中文作词,来我中国的洋人是一点都听不懂的(可谓用心良苦),要说与国际文化接轨,哼,简直是妄谈!所以用洋文入词,对“入世”后流行歌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音乐发烧友笑言:“你不过是调侃,戏谑罢了。”随即指出“洋癫风”的病因应是:
一、“假洋鬼子舞弄文明棍”的心态在作怪,洋文如文明棍,加入洋文,歌曲的文明含量自然就增高了。
二、殖民文化的烙印甚深,港台流行歌曲便是如此。因为这种“洋癫风”传染力极强,而内地歌曲免疫力又差,极易感染,也是不足为怪的。
三、关键是一些词作者母语修养不够,洋文功夫也不到家,便胡诌一气,来个中洋夹杂,弄了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
我们反复研究,开出治疗处方:1、以洋治洋:听英文经典歌曲若干首,就会发现没有一首经典英文(非经典)歌曲有我们中文的“我爱你”“幸福”“宝贝”等这些词充当文明棍。从而让词作者们明白:只有语言的纯正,才有经典的产生。2、固本保元,加强母语修养,充分领略汉语言的魅力。初中语文课《最后一课》表达了“母语是最美的语言”的赤诚之情。“洋癫风”的词作者们对此尚感汗颜,则有救,若无动于衷,则是中毒甚深,必将自毙于歌坛。
-全文完-
▷ 进入彼岸郎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