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也许有人会说,育人与治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我却认为,育人与治水有许多共通之处。古人治水的方法与态度有许多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地方。
首先,育人与治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治水不当,洪水泛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育人不当,同样也会 “淹”死人啊。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想为人民实行教育,只是为了要救援在那里淹死的许多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罗蒙诺索夫。然而在每一个学校里,这些人都是成群而众多的。”在我们的教鞭下,在我们的冷眼中,在我们武断地评判与粗暴地教育中可能就埋没了许多的可造之才。我们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人才,可以造福于社会。相反,一些未成年人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及时的挽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就会对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人师者,不可不小心育人,以免淹没人才,误人子弟,甚至贻害社会。
其次,育人要有治水的态度。
一、有爱心,公而忘私。
大禹治水,“劳身焦虑,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不是倡导当教师,当班主任要当苦行僧,抛家弃子的来工作。只是要提倡这种专心致志的态度,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对一个教育者来说爱心是最宝贵最不可或缺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非他亲情淡漠缺乏爱心,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有人间大爱,这种人间大爱超越了他的亲情之爱,而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从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与敬仰。如果一个班主任爱工作能够胜于爱家庭,爱学生能够胜于爱子女,那么无庸置疑,他是一个值得敬重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相信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这种博爱的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致胜法宝。
二、育人先律已。
史记记载,“大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我想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他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与爱戴,才能使上下一心,共同完成治水大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做为一名教师,育人要先律已,要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才会跟在我们的身后,自觉地去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正如伊索所说的,“榜样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所起的激励作用远远超过了板起面孔所作的道德上的教训和说教。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品德低下,为师不尊,言行不一,那么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也无法很好地来教育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你让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常开口骂人;让学生准时到校,自己却常常迟到;让学生不要抽烟,自己却在课堂上吞云吐雾;让学生注意仪表,自己打扮得不伦不类……又怎么能让学生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呢?不但无法教育好学生,自身种种的不良行为反而成为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当谨记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三、育人必躬亲。
大禹治水,亲历山川,亲劳胼胝,测量山川地形,了解具体情况,最后才能因地制宜,找到治水的好办法。
教育学生也要像治水一样,一定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进退步情况,近期的思想动态等。只有摸清了底细,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避免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可是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会坐在办公室里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把手头的一大堆材料做好了,应付好上级的各项检查之后,便认为完成了任务,尽到了责任,对学生的成长情况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完全忽略了工作的实质内容。也有一部分班主任,只是习惯于以遥控的方式管理班级,什么事都交给班委来做,对班上情况的了解也完全依赖于班干部的口头汇报。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对学生的了解的片面性,那么教育工作上的失误与疏漏也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育人要借鉴治水的方法。
禹之父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不能说他没有用心,只能怪他方法不当,采取的是“围堵障”的方法,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因为方法不当才导致治水无功,白白浪费了九年的时间啊,这九年里,天下不知又有多少人为之而家破人亡,世间不知又有多少良田毁于一旦。最后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放逐羽山而死。而大禹治水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因循守旧,敢于否定父辈的治水方案,根据大自然的规律,采用了“疏顺导滞”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如果说水的自然规律是往低处流,那么人的自然规律就是往高处走。育人之法如治水一般,也是重在疏导,而不是一味堵塞。正是“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不教则不达。”每个孩子其实天性都是善良的,都是求上进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引导他们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激励他们努力上进,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待屡犯错误的学生,应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说服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以及错误所带来的危害性,从而引导他们改过向善。而不是通过种种强制严惩的手段,逼迫其屈服。学生是由于无知或习惯不好才犯错误的。各种错误必然都有它的心理根源。如果能洞悉其心理,引导得法,必能将其感化,引上正道。正如萨迪所说的,“你若能用好话将骆驼驯服,一根头发也能牵着它走路。”而相反的,不顾及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一味地粗暴野蛮地责骂,严厉地体罚与变相体罚,这种堵塞之法虽然有时能够在短期内奏效,但是却往往留下许多后遗症。在让这些犯错误的学生受到严厉的惩罚的同时,也在他们的身上种下了恨的种子,恶的种子,自暴自弃的种子。这些种子滋生萌芽最终可能会结成恶果,酿成苦酒。长期的堵塞与压抑之法,一旦失效,就会如洪水决口,冲开大堤,所造成的危害必胜先前千百倍。现实生活中因为教育的方法不当所造成的一幕幕悲剧还少吗?因此为人师者,不可不慎,以免贻害无穷啊。
综上所述,育人当如治水,当从治水的先人身上学习可贵的精神,借鉴宝贵的经验。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身上的这些美好品质、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正在大量流失,比水土流失还要严重啊。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培育好思想的“防护林”,这样才能固本培土,才能抵制住“风暴”的一次又一次地侵袭。
-全文完-
▷ 进入凡人莫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