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铜牛灯与汉画像石(诠释睢宁历史之四)李丫丫

发表于-2006年10月31日 晚上8:26评论-1条

睢宁古为少皋遗墟,灿烂的历史文化使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那是一本具名象化的史书,闪耀着来自时间深处的光芒,记载着这里的辉煌与厚重。在睢宁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体现汉代文化的铜牛灯和汉画像石。

这座铜牛灯出土于30多年前,是两汉文物中的精品,现存于南京博物院。

1975年11月,这座在地下埋藏了近2000年的铜牛灯被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从刘楼汉墓群1号墓中捧了出来。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同时出土的还有全国第八套铜镂玉衣,可见这个男孩的身份是非常高贵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夜幕降临了,一座深宅大院里亮起了灯火,一个东汉时期的贵族少年在伏案读书,他的案几上摆放着一个铜牛灯。这个灯不大,高27厘米,长21厘米,宽14厘米,是青铜铸造的。灯的外形是一只肥硕的水牛昂头站立,脊背上驮着筒状的灯座,牛身上的云纹浮雕幽幽地泛着青光。灯盘上有蜡在静静燃烧,烛火跳跃着,少年不时地转动灯盘上的把手让光线更亮一些。看书久了,有些乏累了,他伸了一个懒腰,吹熄了灯,和衣睡去。室内弥漫着一股熏香的味道,完全没有长时间点灯后的异味和薄烟。因为这座铜牛灯是有奥秘的,铜牛的肚子是中空的,里面盛满了水,蜡点燃时,烟已经通过牛角进入牛腹水解了。这是男孩非常喜爱的一件物品,在他不幸夭折后,亲人将这座铜牛灯作为随葬品和他一起埋入地下,希求铜牛灯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为这个爱书的孩子照明……

这个情景是面对铜牛灯时臆想的,但铜牛灯的精美造型、巧妙设计和它具有的环保功能的的确确是真实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南京博物院参观看到铜牛灯时,他对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大为惊叹和赞赏。

铜牛灯是眺望历史的一扇窗口,让现代人看到了东汉时期铸造青铜制品的高超技艺,看到了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环保理念……这座铜牛灯似是有灵性的,它在无言地轻轻诉说。

这座可与长信宫灯相媲美的铜牛灯就在我们身边!

在文化广场,一座巨型铜塑会抢先映入你的眼帘:一只铜牛憨态可掬,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你。它就是按铜牛灯原样放大17·4倍复制后安放在广场北侧的,是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链接古城历史、打开古城历史的一把钥匙。

如果说,铜牛灯是向我们打开的一扇了解汉文化的窗口,那么,汉画像石就是2000多年前的先人用石刻绘画的方式为我们留下的记录汉代生活的一张张“照片”。

要说现存于世、年代最久远,又被世界公认的画作,当属汉画像石。

那汉画像石到底是一些怎样的物品?在睢宁出土的近百块汉画像石中,除部分被国家、省、市文博单位收藏外,睢宁博物馆现存有汉画像石52块。

这是一些半米多宽、数米长、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石条,上面雕刻着朴拙、奔放的画面。这些画都是汉朝人的原创作品,以前曾被称为“雕画”,后来鲁迅先生称之为“汉画像石”才有了这个恰切的名字。

睢宁的汉墓众多,汉画像石早有出土,70年前,睢宁的汉画像石还不为人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家张伯英在睢宁收集了一批汉画像石,其中包括《牛耕图》,因此名传天下。

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是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和雕刻技巧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江苏三绝”,但是汉画像石在制作的时候就不是给活人欣赏的。它是汉代崇尚厚葬习俗的产物,是墓穴里的艺术。汉代有“阳宅宜用木,阴宅宜用石”的习俗,以汉画像石修筑墓穴是汉代特有的墓葬方式 ,始于汉,也终于汉。

令后人感到庆幸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画像石刻,我们才像翻看一张张的照片一样,可以将一个远逝的朝代重新拉回眼底,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风情与状况。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向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一个汉代。

《牛耕图》,这是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一幅珍品,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作为标志性文物将图案印在博物馆的门票上。《牛耕图》是这样刻画东汉时期的耕作场面的:一个壮年男子扶犁,喝斥着拉犁的两只牛,正在犁地,大牛的身旁一只牛犊跟随并行。男子的身后紧跟着一个孩童随垅撒种。旁边有一个女子正挥锄耘苗,一个老者箪食壶浆前来送饭。背后一辆满载肥料的车上悠闲地停落着几只小鸟,车旁卧着的一只小狗懒懒地向前张望着……这幅画再现了汉代睢宁秋收秋种的农忙景象,让一个遥远场景在眼前生动起来。因为《牛耕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就以这块汉画像石作为佐证汉代生产水平的标志文物。

位于下邳的圯桥是睢宁的一座名桥,也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桥,张良就是在这座桥上为黄石公进履的。可惜的是,随岁月的冲刷桥早已不存在了,但通过汉画像石的《桥梁图》,我们看到了汉代桥梁的模样。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桥梁图》中的桥是这样的:桥的两端有轻微的斜坡,中间是水平状桥面,有整齐的护栏,桥中间有高耸的灯柱,桥头有称作“伏”的蹲兽。睢宁复建的下邳圯桥就以此桥为依据和参考的。

汉代统治天下4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因此,在睢宁的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许多的《晏饮图》、《车马出行图》、《对弈图》、《楼阁图》这是当时富足鼎盛的反映。汉代贵族豪门的生活,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尽的重楼高阁,飞驰的马车,满案的山珍海味,隆重的拜谒礼仪,成群的奴婢侍从,紧张的骑射田猎,其排场与奢华,在汉画像石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画像石中有不少“拥彗”图。彗就是我们现在的扫帚,“拥彗”就是拿扫帚对着客人。如今拿扫帚、拖把对着客人,是很不礼貌的举动,有“扫地出门”的意思,但在汉朝,这可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道。汉朝时,人们穿的衣服宽大,常常拖着地,主人“拥彗”待客,是告诉客人,为了迎接您的到来,地面早就打扫干净了。这样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汉代人的热情好客和朴实真诚。

汉画像石又涉及了舞蹈、音乐、仪式、杂技、天文、神话等诸多方面,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史籍中缺少记载的建鼓舞,在双沟镇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却有清晰的图像,舞蹈动作极为精彩。因此有专家说,汉画像石是“无字的《汉书》。”

目光停留在被命名为《建鼓·跳丸》的这幅汉画石刻上时,耳边就传来咚咚的鼓声,以及围观者的喝彩声,它以动感十足和生动形象撼动人心。

画面是这样的:一个竖起的基座上镶嵌着一面建鼓,舞者是两个健硕的男子,他们手拿鼓棰,在鼓的两侧边鼓边舞,甚至凌空跃起。图中男子的腰腹夸张地向前挺起,臀部后翘,持棰的手臂高高扬起,凌空的腿向后弯曲,鼓起强健的肌肉,显露着粗犷和豪迈,奋力敲响的鼓声让人感觉震耳欲聋。

鲁迅先生生前非常喜爱汉画像石,因为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汉画像石,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正如一位史学专家曾说:“中国人离不开这条以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链,这是我们的精神祖先。”

汉画像石中值得研究玩味的东西很多。汉代的睢宁繁荣发达,有许多气势恢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经岁月的淘洗已荡然无存,而汉画像石中刻画的汉阙、楼阁,让我们看到了汉代这些建筑物的基本面貌。

我们看到的这些汉画像石,虽古老残缺,但它们依然涌动着艺术的生命。它们不只是冰冷的石头,穿行在这些灵石中,它们可以再现一个生动真实的汉代睢宁。

本文已被编辑[洗却铅华]于2006-10-31 21:05:20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李丫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文章评论共[1]个
墨迹2006-评论

你不会只是小学生吧,你很想一个对这方面历史做过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或者根本就是,呵呵,拜读了!at:2006年10月31日 晚上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