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挂剑台与圯桥(诠释睢宁历史之二)李丫丫

发表于-2006年10月31日 晚上8:24评论-1条

睢宁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让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都为此感到震惊,并在震惊之后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名载史册的一把剑和一座桥。这把宝剑记录着古信高义,这座桥承载过帝王之师。

这是怎样的一把剑呢?它做工精良,装饰华美,寒光中闪耀着灵气,让人爱不释手。它的主人既是吴国的公子季札,也是徐偃王的后裔——徐国的国君,这把宝剑见证了一个重信守诺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上溯2550年,来到公元前544年的吴国:吴国公子季札头戴高冠、身着华服、腰佩宝剑,作为吴国出使中原各国的专使,他的马车已经出发,一路扬起薄薄的尘烟。

季札行至徐国睢地(当时睢宁地属徐国)时,因素闻徐君仁义宽厚,便停车拜访。

仁义之士相见,一见如故。多年以来,徐君一直想拥有一把来自吴越地区的上等好剑,这次他看到季札的佩剑非常喜欢,拿在手里抚摸,定睛细细观看。徐君虽未开口索要,但季札当时已看出了徐君对这把宝剑的喜爱,只因这把宝剑是他出使的信物、使者身份的象征,不能相赠。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是这样记述的当时情景的:“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季札告别徐君,登车离开徐国时,他在心里已暗暗许诺,等出使结束后再经徐国时,一定将此剑赠送爱剑的徐君。

可人的生死无常,生命在衰老和疾病面前总上相当脆弱。等到季札对鲁、齐、郑、卫、晋等国出使完毕再赶回徐国时,他听到的却是徐君已离开人世的噩耗,季札来到徐君的墓前进行祭奠。在天缘广场历史名人柱中,有一柱刻画了当时的场面:峨冠博带的季札一手持酒器,一手持祭文,满脸悲伤地站立在徐君的墓前,身后落叶纷飞,像洒落的眼泪,一棵巨树上挂着徐君钟爱的那把宝剑。

当季札带着悲痛的心情缓缓解下佩剑,挂于徐君墓前的树枝上时,他的随从是不理解的,“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是这样回答的:“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悖吾心哉!”

季札挂剑的诚信之举令睢人倍受感动,便在挂剑处修筑了“季子挂剑台”,既是嘉赞季札,也是教育后人。

季札的这把宝剑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季札的挂剑处至今还在。明代山阳人杨于臣在他吟咏睢宁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据康熙年间的睢宁县志载,挂剑台在今天睢宁西北50里故黄河岸上。

一把宝剑诉说的诚信,在睢宁大地上已传承了2500余年,“诚信”在朴实、真诚的睢宁人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

岁月在无言中流淌,朝代在激流中更迭。我们结束了一把剑的故事,沿着由鲁国流出的沂水,一路奔流到下邳时,已是相隔了300余年的秦朝末期,奔腾的沂水之上,一座小桥映入眼帘。

这座桥的名字叫圯桥,是一座普通的桥,但它又是一座非凡的桥。这座桥上有黄石公朗健的笑声,有三次相约对张良隐忍的考验,它佐证了一座古城辉煌的历史,也记录了流传至今的一个动人故事。

发生在这座桥上的“圯桥进履”的故事,使这座桥留名千古,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专访圯桥后写下的《迳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中的诗句;“圯上相逢南北人,三邀不倦识天真。”这是苏辙赋诗《下邳黄石公庙》中提到圯桥的两句诗……这样的诗句多得不胜枚举。

今天古邳境内的圯桥已不是当年的圯桥了,这座桥是在原桥东南200米处重建的。站在桥上,依然能感觉到黄石公、张良曾存在过的气息,一个是智慧的老者,一个是气盛的青年。

那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老者。这个老者载入史册后被称为“黄石公”,其实,他的真名叫魏辙,是秦时庄襄王的重臣。庄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嬴政继位,就是那个自称秦始皇的人。秦始皇推行暴政,是个惨无人道的暴君,对老臣的谏言置若罔闻,心寒的魏辙便辞官归隐。他由咸阳一路向东来到东方名城下邳,见此处山青水秀,便隐居在黄山北麓的黄华洞内。魏辙每天钻研兵法,写下《素书》、《三略》和许多心得。他自知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推翻秦的暴政,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便一直在暗暗寻找一个志向远大、聪慧机敏的年轻人,好将自己的兵法和智谋一一传授。魏辙就是后来的圯上老人黄石公。

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张良是韩国的贵族,“貌如妇人好女”。他的祖父、父亲曾为韩国的五代国王担任相国,但弱小的韩国抵挡不了秦国的吞并,韩国灭亡了。张良带着灭国毁家的仇恨,弟死不葬,作出了一次惊叹人壮举。他以全部家产求得大力士,以120斤的大铁椎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袭击出巡的秦始皇。谁知铁椎误中秦始皇车队的副车,秦始皇虽毫发未损亦博然大怒,通令全国追捕张良。张良逃到了下邳,更名换姓隐匿起来。这是发生于公元前218年的事情。

现在让我们透过时光的烟云,看一看公元前216年农历四月发生在圯桥上的一幕。

这是张良隐匿下邳两年后的一天,他心事重重地走在下邳城东的圯桥上,环顾四周,巨山耸翠,碧树苍苍,绿色的生机让他悒郁的心情明亮了许多。不经意间,迎面走来一个身穿粗布衣装的老者。老者走到张良的跟前,竟把一只鞋子甩到桥下去了,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帮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一愣,随后又满腔气愤,这个人太无礼了,想上前揍他,但看他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忍下了。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者又把脚一伸,说道:“给我把鞋子穿上。”张良心想,鞋子从桥下拾都拾上来了,还在意再帮他穿上吗。张良索性跪下去帮老者穿上了鞋子。这个老人看到张良的举动非常高兴,大笑着离开了。 张良并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为何这样做,他疑惑地看着老人离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圯桥进履”故事的前部分。

“天下有大勇者,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学有余,但忧其度量不足,所以才出“进履”之计。

圯上老人魏辙舒心地朗笑大声,因为通过“进履”,他认为张良“儒子可教也!”他要找的能改变时局的人物已来到了他的身边,他的心愿可以了了。他要让笑声吐纳出郁结心头多年的沉郁之气。

为进一步锉去张良的少年鲁莽和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老人在走出一里多路后又返回圯桥上,有了以后与张良在圯桥上的三次相约。

老人返回圯桥与张良相约,过五天天亮的时候在桥上见面。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了桥上,没想到,老人早就在那里等了。老人很生气地斥责他:“你与老人约定见面,来晚了,这合适吗?五天后再来见我!”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来到圯桥,老人又比他早到了。“迟到了,还来干什么!过五天再来!”这一次,张良在半夜就来到了圯桥上,过了一会儿,老人才来。这次老人高兴了,从怀里掏出一本书,交给了张良。这就是继“进履”之后的发生在圯桥上的“黄石授书”。

得此书后,张良研读十年,后辅佐刘邦灭秦、败楚成就了汉朝大业。如魏辙所愿,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功勋盖世的帝王之师。

睢宁人对张良是怀着崇高敬意的,圯桥的几次复建至少说明了这一点。1997年6月,古邳镇政府又在境内毗邻圯桥旧址修建了圯园,内有张良殿和石刻画廊,接受今人膜拜和观览。

如若漫步县城的留侯广场,你还会看到一面颇有气势的彩石文化墙,正中是青年张良英气勃发的座像,他似乎在静静地回想下邳旧事,又似乎带着微笑在阅读睢宁的无限风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李丫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洗却铅华点评:

学到许多知识,拜读了!

文章评论共[1]个
帘外落花-评论

历史学得真好,佩服at:2006年11月01日 中午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