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少年磨难――武斗冬-青

发表于-2006年10月28日 晚上9:23评论-0条

少年磨难――武斗

“十六条”颁布以前和初期,文化大革命还是以“口诛笔伐”的形式进行的。人们批判的主要对象是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四旧”及“封资修”一类的“香花毒草”。

开始的时候,批斗“走资派”基本上还是以“文斗”为主。过激的行为就是给批斗对象戴高帽、挂黑牌,要批斗对象在台上弯腰低头认罪,很少发生拳打脚踢的现象。(派性出现以后,批斗的方式就是对肉体进行摧残了,主要是剃“阴阳头”、五花大绑、拳打脚踢和后吊双手式的“喷气式”。)

批判“香花毒草”时,主要形式是运用大字报进行口诛笔伐。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对一切文艺作品无限上纲,鸡蛋里面挑骨头。如果曾经演唱或者演出过已经公开判定为“毒草”的演员,在批判其作品时,就要“着装”出来“亮相”陪斗。

“破四旧”主要是对古建筑、古牌坊、古书籍、老招牌通通砸烂捣碎,或者焚毁。当地曾经闹出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天大笑话来:某个“战斗队”在“破四旧”时,贴出“勒令”让新华书店自己限时捣毁其门店招牌,到时候要来查验。这可捅破天了,书店的经理把《新华书店》这个门店招牌重新装修得焕然一新,并组织职工“誓死捍卫伟大领袖”。前来查验的人犯了众怒,结果自己被拉上台去给批斗了一番。

也不知道是什么回事,几乎是一夜之间,社会上莫明其妙的出现了两派。原来多如牛毛的各种造反派团体,迅速化分为互相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其一主要是学校学生和文化界及部分产业工人,他们掌握“革命理论”;其一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和街道人员及部分工人,他们掌握行政资源。两派都宣称自己是100%的无产阶级革命派,都各自支持省里的一位主要领导人,都指责对方是“保皇派”。

开始两派之间只是用大字报互相攻击,面对面辩论时最多是互相推拉,慢慢的就互相大打出手了。各派在市中心的一些大楼设立了据点,成立了“纠察队”,以铁棒、长矛作武器拱卫自己的势力范围。校园里却清净了许多,只剩下部分逍遥派学生和一些有良知的老师们。在没有任何教材的情况下,这些老师就用《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和《代数》坚持给我们上课。

说起来也奇怪,解放军“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和军管、军训),在大中城市里,野战军支持以学生为主的一派。而在小城市里,地方军区、军分区却支持以行政为主的一派,都是以声势方面为主,不参加双方冲突。

当北京传来“中央文革”的“文攻武卫”讲话后,双方就不满意冷兵器的小打小闹了。都向支持自己的部队要枪支弹药,均遭到拒绝。于是,抢夺部队枪支弹药和军火库的行动就蔓延开了。

一次,学校某派学生邀请当地驻军到学校进行篮球友谊赛,部队营房里只有少数留守人员。这时,某派学生派出女学生打头阵,冲破军人的阻拦,把整个连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抢走。另一派不甘心,就在工厂里面自己生产手榴弹和掷弹筒。有两兄弟因为“观点”不同,辩论时发生冲突,一个拔出手枪,一个掏出手榴弹,就在校园里开打起来。

亲眼看到的一场大规模武斗是:某派调集了全县的民兵围攻另一派的某个据点,几次冲锋都没奏效。一个人勇敢地抱起炸药包冲上去进行爆破,火力点炸掉了,自己也死了。事件结束后被追认为“烈士”并葬入烈士陵园里(“处遗”时被迁出)。部分俘虏被胜利的一派组织的“贫下中农最高革命法庭”宣判死刑,那个“烈士”的妹妹为报兄仇,竟然手持匕首连杀三人。而被杀的人却高呼革命口号从容就义,场景令人扼腕叹息。

城市的主要进出口设立了路障沙袋,城里各制高点枪眼密集,形式让我们不能再呆在学校了。在老师们的再三劝告下,我们眼含热泪,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校园,从此,我再也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念书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冬-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芳草人家点评:

简洁详实的文字记述了那个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