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叠山墓有感
背,靠一山翠竹;面,临一片青禾苗;一条弯曲的小路连接远方。这里没有喧闹,没有人事的糟杂,有的只是默默的山,澄澄的水,静静的人,还有那座墓——夕阳下的墓。这座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墓是宋保佑四年进士,忠胆爱国的抗元英雄谢枋得的墓,其字君直,号叠山。
我从镇里往山里前行了十五里,再续过一段没脚的杂草的小路,来到墓地已是夕阳残照,霞红半山。看看这杂草残墓,倍感今夕何年,苍凉无尽。
山风袭来,收放草木。那墓后的山竹颤动不禁,棵棵挺立如惜日保家为国的的沙场忠烈。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残阳暮风,草没孤坟,草没孤人,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想起七百多年前那位倒眉长须的谢英雄,想起那“与人言古今治乱兴亡义烈事时,昂激奋励”之形。忠魂义胆,千年如一;行事高洁,万古长青。相当年,意气奋发,不献媚董槐,拂袖弃官。那年月,日夜操劳,先国后家,荡尽家财,为江东宣抚使赵葵募兵抗元。景定五年,谢枋得直面祸国殃民的贾似道,在嬉笑怒骂中斥其“天心怨,地乞变,民心离,人才坏,索不忘国乎!”
谢枋得不象陆放翁那样多忧伤怀,也不象稼轩那样鲁莽迂气,恰恰豪放中多一份睿智,忧思中多一点放达。入仕则理当为国,而出仕为学亦为国募军。抗元失败后,孤身入闽,隐姓埋名,买卜为生,终日穿麻衣,蹑履,向东而哭。那是何等的悲凉,英雄的悲凉。昔日十万大军沙场誓死抗元,那是何等的壮阔,如今都已逝者如斯,坐化于草墓之中。
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名句,谢枋得亦有“所欠为一死耳,岂复有他志”之豪语。那一篇千古流传的《上丞相留忠斋先生书》写的入情入理,外平而内辣,既辛辣讽刺了那位教其以忠义、仁德的留恩师,又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国节操。若在这霞光迟暮时,在这没草孤坟旁,把这《去聘书》击竹拍节,顿挫诵读,那是何等的畅快,怎能不使人涕泪零零,这是豪杰的心声,爱国的篇章啊!
从容就义,忠魂流芳。被魏参政拘役北行期间其写了这样一首诗:“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不龚胜洁,人间何独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表明他为国为家视死如归的决心。元二十六年,在元大都,他以绝食作最后的抗争,饿死在闵忠寺。同年八月,其子奉灵柩返乡。途径之处人人跪拜,以酒饯行,恸哭流涕,忠魂傲骨为人所仰。经过一年零一个月忠骨归乡,葬于我今天所在之地——弋阳港口镇一个名叫雷打石的地方。
忠骨已安,忠魂应归何处?越发渺小的我思绪万千,无有答案。抬起头,只有让夕阳染红的山与水,染红的墓和我,染红的整整一个世界。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要的答案么,那整山整水和人世间每一颗热爱和平与祖国的至诚之心不正是那忠魂的最好归宿吗?
本文已被编辑[晴茜绮梦]于2006-10-20 9:18:1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悠哉的铜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