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平沙落雁潇湘兰儿

发表于-2006年10月19日 晚上11:35评论-2条

高中毕业那年,有个男同学曾在我的留言本上这样写到:“音乐是打开泪泉的银钥,灵魂在泪泉边痛饮,使头脑如痴如醉。音乐是埋葬了千万种恐惧的、最温暖的基穴,恐惧之母——忧虑,象一个磕睡的孩子,在花丛里熟睡了。”我知这段经典之言的出处,原是摘自某位大音乐家之手,具体是谁却记不清楚了,但我却一直记得并喜欢这段话,因为它道出了音乐的真缔,表达了音乐所带给人们的那种心灵震撼乃至至高的境界。

无论一个时代多么标榜个性,美好的东西总是流传千古流芳百世,并永不褪色的。我想,文学艺术如此,音乐更是如此。那些流行音乐虽然好听,但因为它的俗不可耐,注定了它没有生长的温床,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没有永葆长青的境地,仿佛只是一阵风儿,它便悄没声息地飘走了,飘远了。古典音乐则不同,它追求一种轻微澹远、温柔敦厚、淡而会心的的审美情趣和意境,所以,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能历久弥新,百听不厌,传唱不衰。

起初听古典音乐,实在分辨不清每首曲子的旋律,不过大致是可以从曲音的情绪脉络中,去分辨不同的曲子。后来听多了,才发现古典音乐的旋律其实十分简单,从每一首曲子均可以捕捉到一个主调,它表达的情感主题也十分鲜明,音节纯粹而感人。就拿《凤求凰》来说吧,它表现的是才子对佳人的“思慕”之情,《醉渔唱晚》发泄的是一种“愁闷”之慨,而《平沙落雁》则是写景喻情、闲逸之间有一种自伤的意味。

在这里,我要写的是古典音乐十大名曲之一的《平沙落雁》。《平沙落雁》,亦名《雁落平沙》,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它曲调悠扬流畅,隽永清新。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乐曲采用模拟手法,表现了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而生动。

对于《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此曲看似描写秋天景物,实则通过描绘秋意寥落、群雁飞翔的辽阔景象,表达出与世无争的文人风骨的;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之感慨的。1876年《天闻阁琴谱》中则评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平沙落雁》似乎写尽了人生的凄凉无奈和离情别绪。雁落平沙,四顾凝望,满腹愁绪,若走若停。失意懒散的心境,流出的音符,恰如一声声呜咽。大雁一遍遍回翔瞻顾,久久不肯离去,每一声鸣叫似乎都在表达着对昔日的留恋和向往,表达着深沉的思念和离别的惆怅。凉风绕指,断肠人赋断肠曲,听得人人欲断魂。那低沉的曲调,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缠绵的柔情,总是欲罢不能,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凄凉和寂寞。大雁尚且如此,何况人的记忆之清晰和感情之深沉,不均在大雁之上吗?此刻,繁华已尽,往事如烟。面对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只能自我劝勉:“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常悠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感情,有时高亢,有时低沉,古今同理,又岂是一人两人?

都说琴音古朴、低沉、晦涩,非心静者不能听,而听者其实却心不能静。《平沙落雁》可以算是一首安静的曲子,安静,是因为它的悠扬绵长,心不安静,是因为它所带给人们内心深处的强烈震撼。

万里平沙落秋雁,心声一脉汩汩流。在这静寂的夜里,且让我点一炉沉香,泡一壶香茗,任悠悠的旋律自耳边轻轻漾起,心便如水上无澜,气象宁静、高远,平和而安祥。

今夜,一曲《平沙落雁》,洗去了世间的铅华,荡去了身上的尘垢,心灵被叩响了,灵魂被高举了。我想,人生之最佳境界,莫过于此罢。

本文已被编辑[帘外落花]于2006-10-20 9:54:4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潇湘兰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简凌 | 荐/简凌推荐:
☆ 编辑点评 ☆
简凌点评:

乐曲真是心灵鸡汤,
能够通过一首曲子
领悟这么多,可嘉!

文章评论共[2]个
潇湘兰儿-评论

[ 简凌 ]发表:
乐曲真是心灵鸡汤, 
能够通过一首曲子 
领悟这么多,可嘉!
谢谢简凌审评!辛苦了!问好!at:2006年10月20日 晚上10:03

秋过留痕-评论

写的自然、读着舒畅。我也似乎感受在“一曲《平沙落雁》,洗去了世间的铅华,荡去了身上的尘垢,心灵被叩响了,灵魂被高举了。我想,人生之最佳境界,莫过于此罢。”其中了:)
  【潇湘兰儿 回复】:应一个朋友之邀,第一次写这类文字,写得不好,还望大哥多多指教. [2006-11-14 23:48:14]at:2006年11月14日 中午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