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端午
相信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人都记得钱塘的端午节是要喝雄黄酒的,可惜白娘子喝酒即现出真面目——巨蟒蛇形,把胆小的许官人吓得魂飞魄散,恰被黑白无常勾魂摄魄,只好到阴曹地府阎王爷那儿报道去了。我们足智多谋的白娘子费尽一番苦心才将他带回人间。
喝雄黄酒,那只是电视里江浙人的节日习俗罢了。在我的家乡荆楚之地——湖北,关于端午,总是与屈原有关。关于屈原的生平,我略知一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7)名平,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当时楚国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后来被亲秦即保守派上官大夫、子兰等诬陷,被流放江南。诗人在流放中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创立了楚辞骚体诗,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抒发忧愤的感情,并指斥小人的误国,后自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民为了使诗人的尸身不被鱼儿侵食,往水里投掷食物,并竞舟迎神为诗人招魂,还兴巫舞颂招魂曲,后来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小时候的端午,于我是没有纪念屈原的概念的。我们总是全家都到外婆家团圆过端午,插艾草,吃粽子,看小伙子们热火朝天的激烈的赛龙舟,看姑娘们精心准备的民间歌舞戏剧表演。后来上小学了,渐渐知道了端午是纪念屈原的,关于他的历史事迹却并不明了。印象中的端午节是要采艾草回来插在门上、神前和灶台上的,早上要吃荷包蛋(家乡叫煎鸡蛋),粽子,喝米酒(方言称酒糟、水酒、水滘),还有油条、油饼和馓子(方言称哈馓)。我是不喜欢荷包蛋的,每次都让妈妈给我做蛋花汤,泡了油条和馓子吃。或是就着甜甜的米酒,干嚼。那一丝丝细细的馓子,酥酥的,脆脆的,嚼得真有劲。我们家都是奶奶包的粽子,小巧玲珑,绿得诱人,棱角分明,煞是可爱,不过没有馅,白净的糯米染上粽叶的清香,粘粘的,翠翠的,蘸上白糖,浓得化不开得端午情结就腻出来了。以前我都是吃这种传统的原汁原味的粽子,后来上了大学,在扬州我才知道了还有豆沙、红枣、猪肉、鸡肉等什么馅都加进去的大头粽子,虽然口味多变,有得选择,但却丢失了那种清甜自然的粽叶香了,心里总有淡淡的失落与遗憾。妈妈每次年都是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粽子都煮好了放在水桶里,据说以前的端午节是要事先把所有的东西都煮好了准备投到河里喂鱼的,端午节当天不能烧火做饭,还忌泼水,妈妈的做法大概就是以前遗留下来的习惯吧!
似乎所有的节日都有一个准备期以示隆重,端午当然也不例外。对小孩子来说,准备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漫长的等待与祈求,都融进了精心的备置之中,只为那一天。妈妈两三天前把糯米洗净泡在水里,然后和大伙一起到广沟(北闸湖的支流)或是西闸湖边采来狭长新鲜翠绿的粽叶,我们家数奶奶包的粽子最好了,妈妈包的太大,不紧凑,松松散散的,没有生气。我们几个小孩子总是在一旁闹着,一会儿把手伸到桶里摸两下,一会儿又拿两片粽叶装模作样地学着卷成锥形放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像个漏斗似的,可我们都不会绕线,胡乱弄一气了总是不耐烦地又玩别的去了。炸油条油饼馓子时我们就都猴急猴急的守在锅边了,简直催人命。看到妈妈和好面粉,拿出油壶,我们就开始流口水了。
妈妈每次都要边炸边提防我们这群小馋猫,刚刚炸好的食物很烫,吃了嘴巴会上火起泡的。我们才不管这些呢!吃到肚里就是福气了。不过如果爸爸在一旁监督帮忙,我们就不敢胡作非为了。有时妈妈也会用大蒸笼格子蒸一些大白馒头(我们叫大包子),比油炸的食物清淡一点,简单一点,省一点油。虽然我们南方人不以面食为主,但过节那天可以不用生火做饭,有现成的吃啊!米酒也是提前一周就要做出来的,需要发酵,而且还要挑个天晴的好日子才行呢!浓浓的糯米传出酒香之时,整个屋子都酸酸甜甜的,沁人心脾,简直要醉晕了。
终于盼来了端午,却又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激动疯狂。中午吃过饭,家人照例要聚在一起说说话,聊聊以前的事以前的人。下午的时候就出动去河边喂鱼儿了,赶上龙舟大赛就是幸运了(因为现在年轻人或读书或进城务工,不是每年都举办得起来的)。可惜我记忆当中还没有真实的龙舟大赛,所有的都是听说的或是电视里的。晚上要用艾草烧水洗澡,就像《西游记》里的佛门弟子唐玄奘西去取经到达佛祖门前虔诚的沐浴净身一般。
有一种关于端午的刺激的经历怕是很少有人听说更难以想象得到的。小麦开始转黄,端阳苞子(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根可入药,花似野蔷薇的袖珍版,果实是橙黄色的,四五个小圆粒像金字塔一样堆着,很像石榴的小颗粒,甘甜有汁。)绽开紫色的蔷薇一样的五瓣小花,橙黄的蕊恰到好处地点出节日的气氛,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在路旁、田埂上、池塘边搜寻这美好的野味。待望眼欲穿之时,远远的望见那星星点点的橙黄,便心花路怒放,快步冲过去了。我们家后院打我记事起就生着许多野生的竹子、野槐树、野皂荚、野楝树、野白杨、野蔷薇、野葡萄(方言称为乌龟枣子)、野桑椹,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藤蔓之类,最危险的池塘边上的陡坡上就长着这种带刺的端阳苞子。我第一次发现这种橙色的果实可以食用是五岁时和妹妹一起在池塘边上玩耍,地上掉了几颗成熟的果子,我们捡起来看看,觉得很像桑椹,就放进嘴里了,结果我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高兴极了。马上叫来哥哥帮我们采摘。因为地势的原因,我们三个小孩子就手拉着手前后勾连防止出意外的排成一字站在池塘边上使劲的够那诱人的果实,有几次险些掉进池塘里去。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就偷偷的带了一捧给爷爷吃。爷爷居然小时候也很少吃过到这种东西。嘿嘿!就在自家后院里长着呢!(不过听说我们张家是后来才搬过来的,那时爸爸都已经懂事了。)现在想想还真冒险啊!这也只是过去那个贫穷年代的小孩子的趣事了。现在的小孩子什么都有爸爸妈妈买来吃了,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好似嗟来食之徒。
现代人好像越来越注重用吃来传情了。家里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什么都可以买到了,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漠了。或者到饭店里订一桌,省事,干脆,简单。对于节日的内涵意义,与屈原何干?电视里的歌舞,龙舟那么近,却又隔得那么远,这还是千年之前的那巫舞,那龙舟吗?艾草也越来越鲜见了,好像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久远的记忆,尘封的民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在如此那般的重视了,难怪韩国人要和我们争这个文化节日。(好像只有原来的楚地湖北湖南一带还比较重视这个节日,苏州的端午从来都与屈原无关,他们自由他们自己的意义。)
屈原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十分自负地想做楚怀王的政治带路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国家独立富强,以致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的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这种思想本质上是反对贵族的特权统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国内必然会引起斗争。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政治理想奔走,因而他的诗歌饱含爱国热情,千古传颂,为后人所敬仰,确实值得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纪念缅怀。后人也有许多纪念他的诗句:“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五岳追尚子,三湘吊屈平。”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复兴事业更需要铭记这位先哲,以史为鉴,楚国之幸与不幸悬于屈平乎?不甘心的流浪者,自腐臭的空气里放逐,放逐的是滴血的痴心不屈的生命,汨罗江畔悲怆的姿势是千年绝唱,嘹亮的楚辞穿透了历史,多情的端午孵出淡淡的思念,愧疚在后人心里疯长,没有褪色的迹象。愤懑抑郁?骄傲自豪?思念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本文已被编辑[好运气]于2006-10-17 20:32:1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骆驼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