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兰亭序>>失踪之谜一叶方舟731

发表于-2006年10月17日 下午5:23评论-2条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美丽季节,我伴随一个旅游团参观了有十六朝古都之称的历史文化胜地——西安。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像一群弱智儿童,按照预先制定的旅游线路,游城墙,登华山,望乾陵,感伤华清池历史,喟叹兵马俑气势,抚今思古,有几许感慨,有几许宽慰。

在车站接团后,导游告诉我们,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是西安城墙。

旅游车启动,艰难地在行人如织、车流如堵的缝隙中缓缓行驶。这时已是傍晚时分。伴随着悠哉游哉的车行,导游开始毕毕剥剥向我们作起了风景介绍。城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居所防御设施,最初是用来防御野兽的,后来发展成为防御外族入侵,经历了从民用设施向军用设施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漫漫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聪明的劳动人民,在潼关内外、大江南北兴建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城墙,但只有西安这座城墙,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据史料记载,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而成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唐太宗贞观八年,在隋代宫城的东北,另建了一座新的宫城——“永安宫”,后改名“大明宫”。此后又陆续扩建,最后形成了一座规模庞大、气魄宏伟、布局严谨、功能齐全的城池……

一顿烟工夫,旅游车进入了市区。我们透过车窗向外望去,一堵现代都市随处可见的立交桥一般的城墙渐渐驶入了我们眼帘。城墙上端是一排整齐的垛口,远远望去,像是浩浩天心粘着的一截硕大邮票。其间,间隔地张挂着猎猎的彩旗和艳艳的大红灯笼,下面是四口拱形车道。根据青石门楣上镌刻的文字,我们知道,这就是“朱雀门”。

过了“朱雀门”,穿过一条逼仄拥挤的街道,不一会,车子便进入了一个高垒森严的“四合院”。在不到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里,摆放着好几辆大大小小的车辆,四角像“朱雀门”一样,都拉着彩旗,挂着一串串糖葫芦般的大红灯笼,彩旗下摆着二三个小摊点。导游介绍说,这是西安古城墙中的一种特有设施,叫“瓮城”,并对它的用途作了详细解说。我们分头从两角的“马道”拾阶而上,来到了城头。

漫步宽阔的城头,抚摸冰冷的砖头和弓弩木石等各种冷兵器,品味大至护城河、重重城门、吊桥,小至垛口等城防设施,俯瞰古城新貌,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座驰名中外的古城墙的宏伟气魄,体会到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强盛国家的整体风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整肃吏治,“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开创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集权巩固的“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封建强国。国家的强大,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物质形态,都直接推动了整个文化领域的繁荣和发达,长安城模范中外的精湛艺术,唐三彩熠熠闪光的斑斓色彩,鉴真、玄奘千里迢迢的文化传播,浩如烟海的唐代诗歌……这些不胜枚举的唐代文化盛事和文化珍品,无不折射着大唐王国的政治、经济光辉。

西安旅游,少不了要去骊山。

骊山,位于临潼县城南,海拔仅一千余米,但松柏茂盛,郁郁葱葱,远远看去,就像一匹整妆待命的青色骏马,古人因形会意,称她为“骊山”。骊山脚下,就是著名的“华清池”了。

“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走进富丽堂皇的华清“宫”诸多建筑,着实让人击节叫好,叹为观止。在这么一个山环水绕的山旮旯里建造各种用途的建筑,可不像在一马平川的西安,像建造长安城那样来得规整、雄阔、威严和庄重,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凌乱无序,既缺乏美感,又不实用。但华清池的历代建造者们,在不能进行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倚山就势,围泉截流,承前启后,或砌石起宇,或周筑罗城,楼阁亭榭各成一局,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四季百花缭绕不绝,挺松翠柳摇曳生姿,均以九曲回廊一脉贯之,井然有序;其间,高低错落,曲直变化,动静交融,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确实堪称中国园林一绝。值得一提的是,因势就水造就的五大汤池: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汤,太子汤。其中,最有名的就数海棠汤和莲花汤了,因为这两汤直接联系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唐玄宗和杨贵妃。海棠汤又叫“贵妃池”,是杨贵妃的专用浴池。莲花汤的面积是海棠汤的两倍,古称“御汤”,顾名思义,本是皇帝专用的汤池,但实际上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洗鸳鸯浴的地方。两个汤池都设计精巧,供排水系自然而完整,池底池壁用料考究,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美观而实用。正是在这里,唐玄宗和杨贵妃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佳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谓是这对帝妃忠贞恩爱的真实写照。

现在看到的华清池,大多是唐代以后特别是现代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而成的,但从现在的仿唐建筑中,仍然不难窥出唐代建筑的形制和规模。细看华清池的历史,盛也好,衰也好,简而言之,就是“因水而盛,因水而衰”。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七百多年以前,这里就发现了温泉,周幽王曾在此建造过“骊宫”。一代枭雄秦始皇,也在此筑室砌池,名之曰“神女汤泉”。汉武帝时,在秦汤泉的基础上,也扩建了离宫。到了唐代,营造华清池的工程达到高[chao],修建了众多豪华的宫殿楼阁,将温泉置于宫室之中,“华清池”就是从那时更名而来的。我去的时候是仲秋,没有尝试到温泉的妙处,但我相信,“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列朝列代帝王们,他们的眼光和感觉不会有错。温泉的价值,在于滋润肌肤,延年益寿,不开发利用,也是浪费,所以,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贵妃们洗几个温泉浴本也无可厚非。唐玄宗“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那感觉实在温婉浪漫,令人神往。倘如唐玄宗时时记得自己的国君之位,不“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也不至于落下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骂名。

与唐明皇为激励平叛将士马嵬坡前赐死杨贵妃相映成趣的是,周幽王“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骊山之上。传说古代西周王朝,为了防御西戎,在骊山顶上筑起了一个烽火台,作为西戎入侵时要求诸侯增援的信号,为保持西周王朝的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周幽王时,为了博得一个叫褒姒的美丽妃子的欢容,他不惜动用烽火台这个军事设施,一而再,再而三地点起烽火,引来附近诸侯各路大军,引起诸侯的强烈不满。后来西戎真的来侵,守兵虽然点起烽火,但备遭戏弄的诸侯再也不信,各自按兵不动,以致敌军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无所不作,不但褒姒被抢,就连幽王自己的命也丢了,西周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想当年,文武二王砥德修政,勤于畋猎,囚于狱而演周易,灭殷商,伐诸侯,翦混夷,渡黄河,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封国发展成为天下一统的周王朝,其夙兴夜寐如切如磋之态可想而知,谁知一个泱泱大国就葬送在一个女人的粲然一笑上,悲哉。

虽然华清池因水而盛,也因水而衰,但水是无罪的。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玩物则丧志,怠政则亡国!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副产品”,轻则要在这种政治经济的强烈震荡中历尽颠扑,重则像阿房宫那样毁于一旦。

走出华清池,回望荷花湖内身披浴纱温淑娴雅、婀娜多姿的杨贵妃雕塑,不知她此时的心情是欣喜,羞涩,伤感,还是怨恨?

在西安观光,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的,当属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距西安35公里的临潼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乘旅游车半个多小时即可到达。

秦始皇兵马俑群实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最初发现于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跟真人一样的身穿盔甲的陶俑,这才使沉睡两千余年的秦陵露出了冰山一角。已发掘出的兵马俑坑共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列,分别名为一、二、三号坑,周围都用特殊的材料建筑起了保护棚,既便于游客参观,又利于保护这些稀世文物。

走进最大的一号坑,站在俑坑东端的游廊往下看,感觉面前威严整饬的6000余陶人陶马就像一支呼之欲出的百万雄师,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横刀立马可以决胜千里的的封疆将帅,心里有几分兴奋,也有几分恐惧,但更多的是惊叹。这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坑内,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横排三列武士俑,共计210俑,都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应为古兵书中所谓的前锋部队。其后当是主体部队,各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排列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俑数在五千以上。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应该就是部队的两翼和后卫。这些陶俑体格魁伟,军容整肃,气势雄伟,生动再现了秦国当年“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驰骋疆场,削平群雄,统一六国,南戍五岭,北却匈奴的壮丽图景。

对于秦始皇,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角逐群雄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他13岁继位,如琢如磨,勘内乱,任贤人,严法纪,行变革,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外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历经10年艰辛,削平六雄,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各诸侯国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所体现出来的勤于军政,善于攻略,是不可置疑的。但是,秦始皇的好战、暴虐、不体恤民情,也是历史事实。秦始皇在挥师横扫天下的同时,不惜动用近百万壮劳力,在咸阳为其身前穷奢极欲修筑“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在骊山为其身后不甘寂寞修筑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浩浩陵寝,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劳民伤财。结果非但嬴氏皇朝有始无终,下传一代即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死皇”,就连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文化经典——陵寝和阿房宫,也在项羽的利铲烈火中毁于一旦。呜呼,哀哉!

几乎让所有陕西人引以为豪的,是在八百里秦川里,埋葬有十八座唐代帝陵。乾陵就是其中最特别最令人瞩目的一座。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合葬的陵墓,坐落在西安西80公里的梁山上。公元688年12月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令人在梁山依山建陵,把高宗埋葬入内。22年后,为满足母亲武则天生前愿望,唐中宗李显将高宗陵重新打开,把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在了一起。

从陵园大门进去,走过一段水泥路,前面是一条宽阔的司马道,飘带般延伸向二百来六远的一座高高的山峰。导游说,附近的村民习惯称这里为“乳峰”,文雅一点的叫“睡美人”。导游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指点着。顺着她的手望去,不远处,在司马道道坡两侧,非常匀称地各自耸立着一个小山峰,确如妇人的一双玉乳;而司马道终点处向上耸起的最高峰北峰上,苍松翠柏摇曳多姿,也很像一颗秀发飘逸的人头;这样,我们脚下平坦而光洁的司马道,就很容易想象为这位妇人的纤纤腰肢了。

现在游乾陵,说到底,除了欣赏这位“睡美人”的玉姿外,司马道旁,还时不时耸立着残损斑剥的石雕,有黯然神伤的华表,傲天睨地的翼马,呆头呆脑的翁仲,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贺大唐王国的缺头宾王像等文物,此外便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地方了。我想,这恐怕也是所有陕西人对自家家底的最大缺憾吧。

乾陵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历经一千三百多年风雨而地下工程仍然完好无损。这是一个奇迹。秦始皇陵修成才几年,就被项羽的尖锹利铲损毁殆尽,为何乾陵能够历经多次劫难而秋毫无损,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五代耀州刺史温韬驱动数万人前去盗墓无功而返;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动用四十万大军挖走了半座山,也没得手;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率一团人马,用洋炮炸山,陵墓依然纹丝不动。

有文物工作者推算,乾陵中拥有的文物保守一点说也有500吨。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吧,有关方面屡次三番地强烈要求对乾陵进行“抢救性发掘”,有人甚至言之凿凿地提出,一旦乾陵发掘,由此带来的价值,可使当年的gdp增加1%!我不知道这一推算有多大的合理性,不过这个数字的诱惑力委实不小,足以让某些人头脑发胀。这使我想起了《兰亭序》的不幸。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天朗气清,惠风流畅”的浙江兰亭溪畔,一群文人墨客饮酒作诗,其乐融融。乐在其中的王羲之兴之所至,展纸挥毫,一气呵成,给后人留下了一幅绝世之作——《兰亭序》,后人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此《兰亭序》便成为王家的传家宝代代相传,直到唐代的王氏七世孙智永手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书法爱好者,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垂涎已久。为了得到这幅《兰亭序》真迹,竟罔顾君王名声,指使御史萧翼采取欺骗手段强将《兰亭序》真迹据为己有,这与项羽盗秦陵、焚阿房,八国联军焚抢圆明园,孙殿英炸盗太后墓又有什么区别呢?有文物工作者推测,《兰亭序》真迹既然在温韬开列的昭陵盗宝清单上没有,按照武则天的性格,八成应该是她“当仁不让”地纳入于她的“身后”了。敢于盗李氏天下为大周天下的武则天,效法李世民强占《兰亭序》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你做得了初一,我岂做不了初二?从历史上发生的文化抢劫事件来看,世界上的文化强盗无外乎二类:一类是抢占型,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凭借暴力、权势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将本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抢夺过来,据为己有;一类是毁灭型,即在个人能力不足以长期占有并进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通过暴力或其他方式对本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予以彻底推毁。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在保护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发掘乾陵,后世会给予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对于历史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正确的态度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忽然想起了张广天在拍摄《圆明园》时的一张照片。照片显示,排练场中,张广天在“青铜四首”的“押解”下,回答了海报中自己提出的“圆明园到底是谁毁的?”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圆明园不是我毁的!”

本文已被编辑[雨辉]于2006-10-17 17:54:3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叶方舟73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雨辉 | 荐/雨辉推荐:
☆ 编辑点评 ☆
雨辉点评:

当我们批评历史的时候,
我们也要想一想,
在未来我们会不会受到批评,
会不会和历史犯同样的错误。

文章评论共[2]个
亚楠-评论

倒是讲了历史,却也离题太远。大家时间宝贵,精练一些啊。
  【一叶方舟731 回复】:能告诉我你认为该文的题是什么吗 [2006-10-19 14:10:13]at:2006年10月18日 下午4:18

亚楠-评论

游记--罢了
at:2006年10月22日 中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