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生活是首有味道的诗九哥儿

发表于-2006年10月14日 下午6:40评论-2条

对诗,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我怀爱慕而读诵他作,或兴起心痒,但凡想到诗的神圣,便怀敬畏而远之,不敢“妄作”。心潮澎湃时,虽有二三作,唯自娱,不敢示人,担心辱没了诗的声名。

前几日剑兰老师发来邀请:相约十月新诗创作研讨会。其时甚是惶恐,当即回复“对诗我很外行,我先读读赵丽华的诗”。及至读了链接的“梨花体”新诗,对“诗的创作”敬畏的心理障碍霎时消除。佩服剑兰老师选砖或玉很是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波,只觉有无数话语想说。剑兰老师自是想引玉,我不管了,狠下心来,把自己对于“如何让诗人的创作贴近时代,让新诗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的一知半解,无论砖石瓦砾或玉,抛出去大家评说。

先说说对梨花体新诗的感觉:

功绩在诗外

——梨花体新诗简评

准确地说,震惊人们的不是赵丽华的诗,而是赵丽华的身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国家一级作家,主编《中国诗选》《中国诗歌选》,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组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曾获中国诗歌学会奖、“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金奖等,等等——“国家级”诗人。人们震惊于在赵丽华“国家级”诗人的身份上,找不到同等份量的诗。

先读读网络上流传的赵丽华的诗——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我说到做到/再不反悔

…………

这些,无一不在拷打着人们的传统神经。

凯迪•猫眼看人论坛某网友的发言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观点:

“她的‘诗歌’作品之所以被戏仿,实乃因其身份挑战大众智力太过。

大众无意识地认为诗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技能,一个‘国家级诗人’的水平显然不会太差。但赵丽华却以自己的‘诗歌’作品告诉人们:原来一个‘国家级诗人’可以和一个说话结巴或只会打回车键的人处于同一档次!在这一刻,大众的心理状态急剧变化:原来我们一直被当成白痴!仅仅是顿悟‘原来写诗是如此简单’不足以解释他们的反弹,他们还有一种被‘恶搞’的耻辱感,而它涉及到对‘国家级诗人’这样的‘身份’恶搞的合法性及相应的话语权力支持与资源配给的反抗。也就是说,是赵丽华及背后的话语权力与资源分配对诗歌和大众的恶搞在先,而且过分到让大众识破,才遭致大众的‘反恶搞’,即对具有羞辱性的神话的解构。

这个‘封闭社会’的根基已动摇的时代,掌握一定的稀缺资源的‘精英’们的一些言论的确让普罗大众们越来越找到自信。到现在为止,恕笔者孤陋寡闻,的确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个人像赵丽华那样让人们找到自信。”

无疑,这位网友对赵丽华和她的诗的评论具有批评味儿的理性调侃。

而这位网友批评的赵丽华和她的诗的事理却正是我要赞扬的根据:赵丽华和她的梨花体新诗以超低的姿态——口语诗歌(结巴说话)——向大众智力挑战、向高高在上的“老”诗神宣战,人们找到自信——每个人都是可以作诗的诗人,包括我们在内。

注意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诗歌在当代现时,并非随时代向前走向繁荣昌盛,而是走向低弥衰落,而究其原因,诗位高居,作诗和诗人的心理门槛儿比比鲤鱼要跳的龙门还高,进而导致大伙信心不足,望诗兴叹、敬而远之——“诗”的创新发展失去了无数“人”的支撑!须知“各领风骚数百年”是要“江山代有才人出”支持的。

而赵丽华对诗歌的最大贡献或功绩是以自己的身份挑战诗歌的高门槛儿,将诗拉下神坛,众生即便结巴或只会打回车键,亦可、皆可成为诗人——以无数的诗人来保证诗歌可能的中兴、繁荣。

大家都是诗人,大家都来作诗,由此产生的精品诗歌,我想比几个寂寞高手苦吟而得的伶仃瘦诗要丰富鲜活得多。这一点,赵丽华的诗也可证明——她的几十首口语诗歌中确不乏数首较有品味儿的诗歌,如《风沙吹过……》、《月上西楼》、《有风吹过》、《当你老了》、《石青,赭黄,蓝色或紫色》(诗名不敢恭维)、《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醒着》、《想着我的爱人》《这个夜晚……》……另外,和许多不知所言的所谓“朦胧派”诗歌相比,赵丽华的直言直语反显可爱。

功绩在诗外!这是我对赵丽华和她的梨花体新诗的简评。

再说说我眼中的诗应该是或有什么:

真、情、美

——诗歌三元素

先和大家一起读一首当代诗人雪柏的诗——《诗人》:

“首先是爱

从一种童话

如汩汩流水

进入思考

在寻觅的过程里

眼睛间或透出光亮

从而把整个身心

消融在

冉冉跳跃的阳光

蒙蒙飘走的细雨

款款吹来的微风

明净透彻的星月中

为了某个音符

某句台词

情蕴其内而形于外

难忘玫瑰

便泪若雨注

从此 滋生出

很多的意念与情节

泉涌而出的词语

没必要刻意修饰

任凭充满错误的幻想

在四季在第一个日子

缀饰心灵的牙痕

最终找到优美与良知

找到 也许只是一瞬

为此带来感动

为此能够展开翅膀

那伟大而芬芳的思想

任生命自由流动”

诗人雪柏的这首《诗人》,为我们轻轻揭开诗和诗人的神秘面纱,通过这首诗,我读到了作为诗人所应有的灵魂透出芳香的崇高品格和为诗所应有的三元素——真、情、美。

真,真理。诗文贵在明理,为的是“找到优美与良知、伟大而芬芳的思想、任生命自由流动”,文以载德、文以载道、文章就有益于世道人心,对文章之精的诗歌来说,更为首要。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以益处和乐趣。”

情,含爱。无情不成诗文,“首先是爱”,“在寻觅的过程里/眼睛间或透出光亮”,“为了某个音符/某句台词/情蕴其内而形于外/难忘玫瑰/便泪若雨注”,……诗文中每一个字符、音符,都含着情和爱的温度。

美。诗比女人更爱美,她们是唯美的。美对诗而言不分内外,是统一的要求。“冉冉跳跃的阳光/蒙蒙飘走的细雨/款款吹来的微风/明净透彻的星月中”,美的场景,美的情景、意境,美的语言。

真、情、美,三者又是一体的,一体到无法将他们切实分离。好的诗言文一字一句总关“良知”、“爱”、“优美”。

以上仅为个人通过对赞赏的《诗人》的肤浅品评道出的一孔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各位文友对诗更有高悟。

最后浅谈如何让诗人的创作贴近时代,让新诗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

贴近时代,雅俗共赏

——新诗创作的方向

谈新诗的创作方向,必须明白诗的历史和新诗所处的坐标。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四言形式,“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chao]。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唐诗宋词元曲之辉煌,无须赘述。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郭沫若的《女神》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从五四至当代,自由体新诗经历无数个发展阶段,产生了无数个派别,朱自清的《光明》,冰心的“繁星体”,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chan*]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湖畔诗社的爱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的象征派(李金发、冯乃超),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的左翼诗派(殷夫、浦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戴望舒),质朴、粗犷、奔放的七月派(胡风、艾青),解放区的民歌体新诗、解放后的新民歌运动,1949年后的颂歌诗、政治抒情诗,拨乱反正后的欢呼胜利、反思历史诗,新时期以来的“朦胧诗”、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以至于现在的“梨花体”新诗。

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自由体新诗,诗不仅内容越来越深广宽厚,形式也越来越自由灵活。当今诗坛更是百花齐放,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诗歌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变不出“诗歌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根本,与进俱进的现实派、生活派诗歌总是独占鳌头,白话文替代文言文,自由体新诗代替格律诗词,《诗经》之“窈窕淑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变成现代温情版的“安红安红,我想你,想你想的睡不着觉”,是诗歌从民众走向民众的必然结果,是诗歌贴切时代、雅俗共赏的必然要求。

新诗创作研讨会的主旨“如何让诗人的创作贴近时代,让新诗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其实已经暗含新诗创作的方向——贴切时代、雅俗共赏。

如何贴切时代呢?深入生活!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写诗作文不能只在文字上下功夫,而要深入生活,到实践中去观察体验。没有“知识分子到农村中去”,就不可能产生众多有力量的记录农村大变革的史诗和老三届情结的乡城文学。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写诗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靠喝子母河水生孩子那是神话。要在生活中积累诗情画意,蜻蜓点水不行,应该是左边别李贺的锦囊,右边挎梅尧臣的诗袋,行万里路,吃百家饭,向生活讨诗。

如何雅俗共赏呢?抵制“朦胧”。写新诗,还是人能够读懂的为好。许多“朦胧诗”,果真朦胧晦涩,让人百读不知其意,百思不得其解,写出来后甚至连作者都不知道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事实上,正是这种诗让人们对诗望而生畏,阻滞了人们向诗进军的脚步。“读不懂是你没水平,不配读诗!”其实不用你撂狠话,读诗的人早就走了。我是农民,我读我的“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去。在抵制“朦胧”的基础上,坚持口语化写作,做老百姓能读得懂记得住的好诗。当然,别小看老百姓的欣赏能力,以他们对许多古戏文的欣赏水平而言,欣赏你一首诗,可能不再话下。雅俗共赏,经得住大众赏评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生活是首有味道的诗,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品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九哥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蝴蝶玥姬点评:

生活是首有味道的诗,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品味。
诗它该有属于它的味道。一种自然又扑朔迷离的味道,个见。

文章评论共[2]个
九哥儿-评论

一种自然又扑朔迷离的味道!高见,正中诗之现实与浪漫的灵魂。
  【蝴蝶玥姬 回复】::)浅言,愿幸福:) [2006-10-15 18:40:34]
  【旭红 回复】:谢谢。这句“浅言”却拨去见日,使我获益非浅,对诗的认知瞬间提高。现已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祝健康快乐。 [2006-10-17 12:32:23]at:2006年10月15日 下午5:59

九哥儿-评论

文章草成,问题不少,修改稿见http://chinafeng。blueisland。com。cn/oblog/user1/112/archives/2006/4261。html,请各位老师文友多提意见。at:2006年10月15日 下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