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畅游于文学殿堂,寻找美的翅膀;翱翔于书山画海,寻找美的真谛。美究竟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解答。
近日读卡夫卡的《城堡》,脑中又浮现了关于“美”的思索。《城堡》构造了一个不确定的似是而非的世界。这个世界使我们感到迷惘,恍惚,无从掌握。主人公k被城堡聘请为土地测量员,然而这一聘请决定究竟是谁做出的,无人知晓;城堡似乎承认他是土地测量员,然而城堡里实际上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k在等待中终于得到了来自城堡的信,信中对他的测量工作大力赞赏,然而k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什么测量工作;k究竟是不是土地测量员,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怀疑;他要进入城堡,却被不知名的力量排拒在外;他发现了通向城堡的路,然而同时他又发现了这条路又拐向另一边,他永远也不能走进它……这是一种求之而不得的美,一种虚幻的美丽追寻。
《城堡》中无数的对话,雄辩滔滔却又含糊其词。它把我们一会儿引向这里,一会儿又引向那边,使我们丧失判断的信心。作品中的对话都在似是而非的迷然中进行,在这无休止的对话中,我们终于疲累,心中只剩下一个苍凉的疑问:究竟是还是不是?答案是:或者是或者不是;抑或是:好像是好像不是。k本人最终也未能证明自己到底是不是土地测量员。他最终有没有进入城堡也无从判断。人们设想:卡夫卡如果将《城堡》写完了就好了。因为那时可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依据卡夫卡的思路来推测,这个明确的答案是不会有的。
世人都叹息《城堡》是未完之作,我想作为一个有学识的作家,或许卡夫卡将他的《城堡》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故意让人无从知晓的!这是一部让人一看就知道却不懂的作品。也许这是因为对美的审美价值不同,也许是文化底蕴不同,很多人都不明白。众人读小说也有不尽相同的,很多人读小说纯粹是读,一个故事情节的出现就必须要有一个既定的结局作为答案;然而卡夫卡似乎不这样认为。他的《城堡》就可以说明,主人公k(或许就是卡夫卡本人也未尝不可)处于被拒绝和接受的茫然中,k的经历也许是我们中许多人的共同经历,卡夫卡用他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新的寓言。
《城堡》的主人公k朝思暮想,处心积虑地想到达城堡,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低三下四,不折手段。他以极大的耐力和倾其所有的心智去探寻,去求索。卡夫卡揭示了人的一个基本心态:憧憬。人总以为有一个理想的天国在前方,总是抱着这个目的地追寻。人的生存的勇气和生存的幸福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目的地,一边用诗的想象去描绘目的地的美好与神圣,一边充满激情地对走向目的地这一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加以歌颂,即便是失败了,也会给予追求者本身以高度评价。
《城堡》未完,本身就存在一种缺憾美,然而这种美很少有人去注意,而更多的人是去探索城堡的存在,以及城堡中故事的结局,寻找答案究竟是还是不是,甚至是去研究其与宗教的关系。如果真有结局,那么这部作品——我想就不会有如此高的研究价值。且看《红楼梦》,整部书并非全是曹雪芹的杰作,其实原版的《红楼梦》也是部未完之作,但经后人续写和整理,《红楼梦》完整了。宝黛之恋情以及四大家族的盛衰沉浮都划上了句号,然而这却缺少了可以令人憧憬的地方(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偏见)。但观研究红学者,大多去考证是否有曹雪芹其人及其家世背景,却很少听说研究红楼这部作品的。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艺术,它与现实不一样。它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有内涵,起到了引领和寓意的作用。我无意去诋毁前人对《红楼梦》的贡献,更不是指责《红楼梦》多了后四十回,只是觉得美有时未必就是完整的才是美,对于美的追求,也可以“众里寻她”。何苦寻求同一?大众美可以称之美,难道个性美就不是美吗?
世上的事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愈是不十全十美才愈有诗意。《城堡》的缺憾让我感受到美并不一定是完整,美并不一定真实存在,只要心中有憧憬,那么美就可以寻到。
-全文完-
▷ 进入一棵会开花的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