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古时,我国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民家每逢八月十五有祭月、拜月、赏月之风。中秋这天,因月色倍明于平日,所以又称为“月夕”。
中秋节起源于先秦的“中春迎暑,中秋迎寒”的习俗,“迎寒”是在夜里击鼓并望月而祭。大约到了汉晋时代,中秋赏月才渐成雏形。随着“圆月”被赋予“团圆”的社会内涵,很快为世人所认同,中秋欢宴赏月的习俗,在隋唐期间逐步走向勃兴,并染上了特殊的情感色彩,也因此倍受世人的关注。
民间另有说法,关于中秋节俗生成的种种神话传说,而比较著名的是“嫦娥奔月”,最早见于《淮南子》,散见于《灵宪》、《有夏志传》等古书中,版本也各有不同。而说法最多的是:嫦娥是夏朝时后穷国主后羿的妻子,因有绝色之美而被夏王太康垂涎,便向后羿提出愿以幽州土地换取他妻子。嫦娥怨恨丈夫薄情,便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飞往大荒之南的日月山,遂成为月神。后羿发现妻子远居月宫后,懊悔不已,其后每于嫦娥奔月的八月十五望月摆供,祈盼妻子回心转意,返回人间与丈夫儿女团聚,由此积淀成后世民间祭月祈“圆”的传统习俗。
嫦娥奔月的传说为中秋节增添了神秘而美好的色彩,尤其是广大妇女同胞,对于嫦娥的不幸遭遇和争取自由的毅然抉择,者抱以同情与敬佩的态度。所以,民间的中秋祭月活动,均以妇女为主,因此有的地方是妇人先拜,男人后拜,但是,还有一些地方有男人不拜月的规矩。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自古以来,表现中秋习俗的作品极多,月缺月圆总能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诗画。以赏月为题的,较多用“举杯邀明月”、“千里共婵娟”的诗作情景来写意。而其他文体,以月抒怀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
又逢八月十五,这是我在异地度过的第四个中秋节。赏月作为中秋节中重要的活动,我知道今天与往年一样,仍成为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当夜幕降临后,我倚窗向外而望,依稀能看到月光照在对面楼墙的清辉。然而,在这月圆之夜,根本无法看到月亮,心中难免有些失意。凝视着窗外的高楼,再看看公路上过往不断的汽车,这些似乎与月圆之夜的气氛一点也不吻合。因为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夏,无论你从哪个角度,都是不可能观赏到月亮的;因为接连不断的汽车噪音,无论你有多好的雅兴,也享受不到月圆夜下的宁静。当然,人们更不可能把赏月的那么清静高雅的场地移到大街上去。
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欢聚一堂,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享受团聚的喜悦。而我却漂泊在外,不能与亲人团聚,虽然,现代通讯工具可以快速送达心中的祝福,但是,离别始终让人惆怅满怀。在离愁与思念中徘徊,心中竟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是思念故乡明月?还是思念故乡的亲人?
记得儿时过中秋,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的,除了要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外,还要为晚上赏月作一些准备。因为故乡向来是不禁鞭炮的,所以,开饭前的鞭炮声接连不断,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气之中,过中秋节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件最快乐的事,那种的气氛令我至今也难以忘怀。在故乡,中秋节是除春节以外,最隆重的佳节。它与年三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所不同的是:过年守岁,中秋赏月。
“月是故乡明”入夜后,当月亮在群星的簇拥下高挂空中之时,夜幕中的月儿又圆又亮,皎洁的月光,如水似地洒向大地,照亮了整个村庄。在故乡,中秋赏月是倍受重视的事,此时,我们在家门前那平整而又空旷的地方,放上那张最大的四方桌,然后,摆上一些供奉的物品,诸如月饼、红枣,芝麻饼、压酒等供品,还有一些与赏月无关的食物,如花生、瓜子等。母亲把压酒分别倒入到三个小酒杯中后,便端起酒杯,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祈福之类的话语,然后,便把这三杯酒依次泼洒在地上。
这种合家团圆祭月、赏月,讲究的是一种气氛,是月圆、人聚合二为一心境。中秋月夜,更多的人们如母亲一样,都是以祭拜月神来寄托“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愿望,希望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
祭拜之后,全家人就开始吃月饼,不过,故乡人喜爱在夜间一边闲聊,一边吃花生、磕瓜子。所以,我们一边吃着,一边听父亲聊月话(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很会讲故事,都是一些富于哲理、启迪人生,又有教育意义的短小故事。时至今日,父亲所讲过的故事,在今天的书本里,或是在民间中,都从未听说过,很后悔当初没有把那些故事记下来)。父亲讲了很多与月有关的故事,如嫦娥奔月的神话,不过,因我们当时不懂世事,只知道美丽的嫦娥因偷吃了不死药,飞到月亮里成了月神。还有吴刚代桂的传说,因他学仙有过失,被发配到月宫里去砍那棵桂树。然而,那棵高达五百丈的桂树早就有了仙气,任吴刚怎么砍,此树是随砍随合,永远也砍不断,所以,吴刚只能长年累月地在清冷的月宫里不断地砍……
“明月千里照相思”每年的中秋月夜,我们都是以这种方式度过,然而,母亲在中秋夜赏月时是极少开口说话的,月下的母亲心情似乎有些沉重。“沧海月明珠有泪”是母亲在中秋之夜的心情最恰当的写照。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月儿更明亮,注视着慢慢升到冷清天空的月儿,母亲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带着浓厚株洲乡音的调子唱起:“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花篓……”的儿歌。我知道,母亲在思念她的故乡,还有故乡的兄弟姐妹。这首歌是外婆曾经为母亲唱过的儿歌,后来又成为我的摇篮曲。因为离别,所以思念,其实这首儿歌很短,但是,母亲却一次也没有唱完过,都是唱到一半就唱不下了。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日往月来,星移斗转,淡淡秋风隔不断思念,望穿秋水始终未及家,这是母亲为她人生最后一个中秋节划上的句号。如今,当我身在他乡时,似乎也有当年母亲的那种感伤,所不同的是,母亲与故乡的长别是一种无奈,我与故乡的离别是因为自己执意的性格。弹指一挥间,时光就这么匆匆而过,有时竟然像游走在梦中,当我在他乡异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节之后,梦中竟然不知道自己已为异乡客。似乎还在故乡的月夜中,感受节日里那种浓厚气氛,与亲人举杯邀月共赏月圆。然而,总是会在梦醒之时,依旧留念梦中的情景:母亲、父亲、兄弟姐妹,还有亲朋好友,以及故乡那如水般明澈的月光。
“万里归心对月明”月圆之夜的月色特别温柔,但它却能点燃我思乡的情,在思忆的心海里,照亮我返程的路。月下,我与月儿携着心中最真的亲情、最纯的友情、最美的爱情一路走过。然而,眼角残留潮湿的泪迹,原来昨日谱成的团圆曲,今日曲终人散,只留下风浪拍击夜的声音。遥望着远处的故乡,我唱出了心中那首古老的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文已被编辑[晴茜绮梦]于2006-10-10 8:43:0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玉观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