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染着愁绪的花舟子在烟雨

发表于-2006年10月09日 下午3:23评论-0条

染着愁绪的花

——林徽因《静院》浅析

微雨的夜,捧着诗卷,轻轻地吟读着,愁绪渐袭。

“那玄微的细网/怎样深沉地拢住天地,/又怎样交织成/这细致飘渺的彷徨?”一个美丽温婉的女子,一首如染着愁绪花儿的诗走进了我的脑海里……

这是一朵染着愁绪的花——读林徽因《静院》有感。

林徽因应该是三十年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静院》写于1936年。此时诗人住在北京,过着宁静而又清苦的生活。“静院”也是诗人的居家。

整首诗充分散文化带来了自由洒脱的风格,但也染满了愁绪。

“初一?凑巧谁又在烧香,……/离里落落的满院子,/不定是神仙走过,/仅是迷惘,象梦,……”在这一夜的时辰变化中,一直凝视着世界的抒情主体仿佛要从细碎的夜籁中品出沧桑。眼光转过老杨柳,又转过一道墙,随即出现了一个新的氛围:今天是初一吗?那满院离离落落的,不一定是神仙走过的仙气,也许仅仅是迷惘,仅仅是一种情感,梦似的情感。这几句给静院着实带来了一番愁绪,一缕忆旧之情。一丝儿的情绪,告诉了我们,这香,不是为祈福儿燃,而显然是怀旧的万千思绪的点燃啊。

抬起眼,窗外的雨仍有微雨,玻璃窗紧闭着,折射着夜的静,夜的黑。但分明感受到了有一个灵魂正在与万籁俱寂的夜契合着,在倾听并深沉着静谧中的一切声响与萌动。这夜,这静院,是流动的生命!

“黑的屋脊,自己的,人家的,/兽似的背耸着,又象/寂寞在嘶声的喊”寂寞的黑屋脊与黑屋脊般的寂寞情景交融,充满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吸引力。与其说这是传统的情景交融手法,不如说是现代主义的意象结构——屋脊的意象是情感本身的宣泄,是思绪万千是灵肉,充满了深层的精神体验。出现在这里的寂寞,把诗的情绪提高了一层,还点明了诗眼——情绪是寂寞的情绪!

忽然,宛如镜头的闪回,诗的第三节后半部分,闪回到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夜,或许是秋夜吧。草上指点着天和星星的人显然是成双成对的。点头,笑,走,言谈举止中隐隐透出一点快乐和恬静,那应该是个很美妙的夜晚,与现实的黑屋脊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是我们透过香雾看到的东西,年代久远,美妙非常,然而一去不复返。角落里那个人,低着头闷想着的是这一段美丽,一抬头她看见的是黑兽脊似的的黑屋脊,这是很鲜明的对比。整首诗的主体情绪在这里得以最自然的呈现了:对寂寞的虚空与那一段美妙的逝情的双重感悟。

诗的最后一节,“情绪”启迪了万籁,让已经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尚未到来的一切都活动了起来,编制成一张“深沉的拢住天地”的“玄微的细网”:一切又归于平静,记忆的波澜业已平息,月光、星河、雪、萤虫,一切都隐去。夜是宁静和骚扰的混合体,是现实与记忆交汇的那一瞬间。

雨,仍没停;思绪,仍在舞动着……

一首诗,一个女子,一缕愁绪,在微雨的静夜里,点染了诗人的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舟子在烟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一个印着时代色彩的女子,佛如烟雨的青灰远去,朦胧又清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