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论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才苟

发表于-2006年10月08日 下午3:53评论-2条

浅论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

才苟/文

〈此文应该属于杂文类,因为我喜欢这里,贴到这里和我熟悉的人分享〉

自从央视六月份开始热播厦门大学教授,文学硕士生导师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系列,〈百家讲坛〉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先生的诙谐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让观众所熟知,倾倒。推动他的系列丛书也热卖。从原本平凡的大学教授和原本冷淡的书籍销路到如今的火爆,无不遵循着一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热闹的的背后,许多认知上的,学术上的,传媒上的,商业上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有人想问,是易中天先生成就了〈百家讲坛〉,还是〈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本人。首先听听先生本人的看法,“应该是〈百家讲坛〉成就了我吧”。依他的学识与修为,都能看出他是一种谦虚的肯定。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单纯从此角度看,应该算双赢,央视<百家讲坛〉依赖众多的“易中天们”提高人气,而且其中以易先生的独特评说方式与个性为最,他的化深奥为通俗,化学问为常理的解说,让社会各阶层都听懂了三国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特征,连老弱病孺也不例外,他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外型,他的并不算是巧舌如簧,妙语连珠的演讲,怎么就如此深得人心呢?或者又让有些人言中了,那是迎合了社会上的忙碌,浮躁,空虚的人格的需求。易先生不以为然,我理解他的想法是,社会供求关系本身就决定他的成就。

〈百家讲坛〉栏目追求的宗旨是“宣扬民族文化和历史,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学问是严谨的,客观的,通过传媒的手段,要让大家接受,电视是最广泛最近百姓生活的一个平台,特的其他手段都无法与之比较,央视的目的是好的,但严谨的学问也就有枯燥的一面,易先生的加入适当调侃的解说掩盖了三国历史的枯燥,最后他的魅力演变成了历史的魅力和解说者的魅力的综合。不得不“红”,谁也阻止不了。埋头耕耘的学者认为他改变了学问的严肃性也是可以理解,很“帅”的诸葛孔名,象股市一样热闹的场景。。在〈资史通鉴〉上有吗?不得而知。他们是本着易先生本人的知识分子身份和潜心研究者的忙碌来表达他们的不理解吧。何况作学问的人都应该耐得住寂寞呢。所以他们还认为至少易中天耽误了学业,耽误了教业。易先生又说了“谁说我的演说,和我演说所做的精心准备不是研究呢?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赤壁之站”前的历史观点与〈资史通鉴〉上在看法观点上出现的同破性的不同”。我非常确信和感动于他的说法。

最容易红火的电视节目要数文娱类的了,有人说,易中天先生把教育节目作成了文娱节目的效果,把自己从学者变成了文娱明星,这些应该算是对他的建议和批评,他认为如今他的书籍和他本人通过媒体的炒作,在商业上讲,已经是空前的成功了,而他的平静掩盖下的被这些所谓名誉和利益的东西连累的,略显疲惫的面容,和他不曾改变的孤傲个性,无不表露出他不会改变的职业的追求,一个耕耘者,一个教书匠的执著。我只记住了他众多原则中的一个,面对批评和异议,“要等我有时间,要有选择性”。

一个庸俗的人对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的评价是那么轻松!

人有一个理性的头脑,有一个淡定的思想很重要,最后我竟记起了他的面对如潮的批评时的那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不能改变的事情我再怎么看重已经无关紧要,当然我是不喜欢,你觉得还有必要去看重吗?”

厦门大学要感谢他,央视要感谢他,他的负担有多重,“或者被〈百家讲坛〉成就,或者被它毁灭,我已经有被毁灭的心理准备。”

我不禁更加欣喜起来,这样如潮水般的议论更让我心目中的敬重教授上得更高的平台。。。。

二00六年十月八日午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才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在电视大部分时间充斥着偶像、无聊、搞笑时,还有这样一个纯静的文学讲坛,已经比他的评说更有意义。

文章评论共[2]个
极度寒冷-评论

友情支持!
  【才苟 回复】:谢谢你的支持!有些个人的看法而已! [2006-10-9 11:43:56]at:2006年10月09日 早上9:30

竹林轩主-评论

顶~~~~~~~~~~~~~~~~~~~~~~~~~~~~~~~~~~~~~~~~~~~~~~~~~~~~~~~~~~~~~~~~~~~~~~~~~~~~~~~~~~~~~~~at:2007年02月14日 晚上11:39